前天资金面全线告急的情况昨天有所缓解,昨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和7天利率明显下降,不过其他多个品种利率仍然出现不同程度上浮。针对市场传言,前夜和昨天相关各方也均出来辟谣。尽管“钱荒”问题仍然棘手,不过央行持续按兵不动,降准预期短期内或再度落空。
□事件
隔夜拆借利率大降
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的水好像干了一样,处处都缺钱,而这一情况在6月20日被推上了顶峰——资金面全线告急,隔夜、7天和1个月Shibor飙升,市场更是传言纷纷。不过这一情况昨天得到了明显缓解,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显示,6月21日隔夜利率大幅下降495.2个基点至8.492%,7天回购利率大幅下降246.1个基点至8.543%。
其他品种方面,除3个月利率小幅下降1.3个基点至5.79%外,其余期限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浮。其中,14天期限上涨97.2个基点至8.566%,1个月期限上涨29.9个基点至9.698%;中长期品种包括6个月、9个月、1年期限,分别小幅上涨1.66、1.7、1.51个基点至4.2591%、4.2844%、4.4156%。
一位股份制银行交易员认为,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下降难解市场资金饥渴,盘中7天回购利率一度飙升,且触及25%高位。他认为昨天利率的回落可能只是一些银行多出了点资金,并没有感觉到央行出手缓解流动性,在他看来,这也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多个传言被证虚假
如果说短期资金面持续收紧还不足以引发紧张情绪,那么市场传闻则让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市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最早的传闻来自两家倚重同业资金的中型银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因头寸紧张,令交易方兴业银行到期资金无法收回”的传闻使得6月7日Shibor利率全线飙升,而昨天,有媒体传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影响显然大于之前的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
不过,好在上述传闻都被证实是谣传。此前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均已否认存在头寸紧张的问题。中国银行昨天凌晨公开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并表示该行从未发生资金违约事件,按时完成对外支付。针对传闻,各银行通过其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纷纷辟谣,甚至态度激烈地表示将诉诸于法律。
另有市场传闻“工行接到通知,被央行放水500亿”也已证明不属实。除了各家银行“被传闻”,有关央行“放水”的传闻也见诸报端。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央行20日下午还投放4000亿元货币。对此,权威人士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此传闻不实,但并未有更详细解释。不过,虽然违约事件真假难辨,但银行间资金面骤然收紧却是不争的事实。
央行仍然按兵不动
此轮货币市场利率上涨始自6月6日,至今已经第三周,但货币当局的公开市场操作丝毫未有松动,近两周净投放量都不超过1000亿元。端午节前曾经风传央行终于在流动性紧张时刻决定推出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1500亿规模的资金,不过最后这一备受期待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却成为空欢喜一场。
央行本周四仅发行了20亿元人民币3个月期央票,未进行正回购操作,市场预期的逆回购乃至降准也并未出现。央行坚持不放水态度明显。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认为,尽管目前市场资金面偏紧,但由于M2实际增速和13%的目标增速出现背离,央行目前并没有主动放松货币政策的意愿。这次不少银行有向央行报逆回购的需求,但央行并没有进行逆回购操作,而是继续发行央票和正回购,也表明了央行的态度。
□解读
■探因
四大因素推高拆借利率
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突然出现这样的“钱荒”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是资金外流。美联储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口径向市场吹风:“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第二,外汇局相关措施将外币纳入贷存比考核的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买入美元补充外汇头寸,以求达到监管标准;而监管层严查虚假贸易也使得热钱减少。第三,今年以来,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放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第四,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
在她看来,更强烈的市场恐慌心理来自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紧缺的态度和反应。在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急速飙升的情况下,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动作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由此透露出强制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政策预期,这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市场利率越走越高。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认为,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反映的是央行对影子银行的惩罚性态度,对中国金融需求中最不合理的部分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外在约束正在进一步强化。他认为,央行打击影子银行的原因在于,一是对M2的高增速不满;二是通过融资渠道来收紧对地方政府非理性扩张倾向的约束。
■举措
降准有空间但未必成行
面对资金面空前紧张,市场迫切希望降息、降准以增加流动性。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货币政策存在下调空间,但央行不会选择这一方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6月流动性状况将会得以缓解,但近期内央行所采取的强硬态度将人为地创造流动性紧缩并导致实质部门贷款利率走高的风险,为已然乏力的经济活动雪上加霜。朱海斌认为,央行应该尽快再次引入逆回购操作,以安抚银行间市场的恐慌。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目前银行体系并不缺流动性,市场利率的高涨更多的是因为恐慌情绪所致,有能力拆出资金的银行也比较谨慎,导致拆借利率连续上涨。在他看来,部分银行由于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操作违规等问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寄希望于央行降准,但目前来看央行不愿为个别银行的行为买单。赵庆明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是非常严肃的工具,带有明显的信号意义,央行短期不会动用这两大工具。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中国经济最大问题就是“流弹”太多,大量货币没有击中靶心,而是流向泡沫、过剩等领域。郭田勇表示,货币政策没有必要收缩,对于市场的短期资金紧张,可以通过市场操作适当进行调节,不能使利率飙得太高。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表示,接下来的货币政策会维持总体稳定的局面,至少不会放松。当前市场和金融机构由于资金紧张呼吁放松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但从宏观经济和总量上看,资金是不紧张的,也没有必要放松。央行不放松政策也是贯彻中央意图,通过倒逼提醒金融机构“好自为之”。
■预期
“钱荒”可能延续至7月
林采宜认为,从季节性因素来看,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而资金面吃紧也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攀升。
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表示,6月过后,资金面会有所缓和,因为最近资金面紧张有季末、半年末银行考核等很明显的季节性因素,这些因素7月便会消除;国内资本项目受管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的预期对国内的影响比其他国家会小。同时,央行也会采取措施对市场流动性进行科学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