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冰火两重天:银行信贷员无贷放 企业财务放贷又理财

2013年06月22日 07:35   来源:广州日报   张忠安

  近期银行信贷萎缩,银行信贷员“闲得慌”,但另一方面,委托信托等高息贷款十分火爆,上市公司财务人员也很忙,一边忙着斥巨资购买理财产品,一边忙着放高息贷款。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投向银行理财的资金超530亿元,发放的委托贷款也在210亿元左右。

  “这个不能说不务正业,只是合理利用资金。”面对近期市场高度关注的上市公司斥资理财被指“不务正业”,一位上市公司工作人员昨日告诉记者。实际上,近几年,A股公司利用“闲钱”放贷、理财、炒股比比皆是,而且主营不佳者最为热衷。

  156公司买理财产品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1日,沪深两市公告中,共有156家上市公司,发布545起关于利用闲置资金直接购买银行理财的公告,金额高达531.06亿元人民币。而仅19日,就有7家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而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仅有公司18家和85家,公告18条和115条。

  记者还发现,虽然这些上市公司出售阔绰,动辄上亿元的资金都流向银行的理财产品,但不少公司主营业务却一团糟。和邦股份称,2013年6月17日,该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1.5亿元购买了中国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4.20%或2.60%。截至目前,和邦股份今年以来累计斥资5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但公开资料显示,和邦股份主营业务为化工制造及盐矿、磷矿的开发,但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只有4101.31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0.59%。

  而另一家业绩难看的南山铝业今年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额度达到46亿元,该公司一季度净利润降幅为52.30%。英飞拓一季度亏损3000万,但却斥资11.1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中粮屯河去年亏损7.5亿,5月29日却发公告称,拟补充7亿元投资理财。

  今年已放贷220亿元

  “没钱”似乎成为银行交易员近几天的口头禅,20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到13.44%。这也使得未来银行信贷可能更加紧张。不过,记者从沪深交易所了解到,不少上市公司趁着银行不好借钱的机会,热衷发放高息委托贷款。今年以来的贷款额度超过220亿元,平均利率在12%以上。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信贷规模收缩,另一方面,银行放贷有倾向性。使得不少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难以顺利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融资,只有求助于各种高息贷款。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发放的委托贷款就达到220亿元左右。

  原因:银行借钱难只好借高息贷

  “一方面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下滑,意味着市场需求萎缩。但另一方面,不少公司贷款难,只有付出更高的成本获得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等。”一位券商宏观分析人士昨日告诉记者。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但其他成本较高的贷款却非常强劲,如委托贷款5月份增加1967亿元,同比多增175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992亿元,同比多增435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目前一年期贷款的利率为6%,但大多数企业从上市公司获得的委托贷款成本远远高出这个标准,如新嘉联通过中国银行向上海天利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提供5000万元的委托贷款,期限为半年左右,而贷款年利率高达10.8%。宁波韵升发放的委托贷款利率为12.6%,为银行基准的两倍。波导股份为两家公司提供的1亿元的委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18%和16.50%。

  安信证券分析师程定华表示,“今年央行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为13%,但前5个月就达到15.8%。这说明2013年货币政策并没有收紧。”但为何低成本的银行贷款下滑,而高成本委托贷款却日益兴盛?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缺钱的中小企业往往从银行拿不到贷款,只能花更高的成本。

  市场情况

  资金周流出近3000亿

  转融资多日现零成交

  近期银行间资金紧张已蔓延到资本市场,在过去一周,主力资金减持股票接近3000亿元,净流出340亿元。

  “市场资金紧张,建议将股票换成债券。”一位券商昨日在金交会上对本报记者表示。而记者统计发现,在多重利空影响下,A股市场资金大规模流出,在过去5个交易日,大单就卖出了近3000亿元。据同花顺ifinD数据,虽然昨日A股收盘将跌幅收窄至0.52%,但资金整体依然成净流出状态,其中,主力资金昨日合计买入股票506.08亿元,但卖出达到了536.96亿元,净流出为30.88亿元。相比周四148.92亿元的净流出明显减少。不过,在过去5个交易日,大单合计卖出的额度高达2895.55亿元,资金净流出为339.70亿元。

  除了A股之外,转融通业务也受到影响。记者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上看到, 6月份的10个交易日中,转融资已有7个交易日出现零成交。而且其余交易日的成交额都很小。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