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新兴经济体被迫为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埋单

2013年06月17日 07: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张茉楠

    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以肯定的是,量化宽松政策无论“进”还是“退”,新兴经济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都必须为量化宽松政策的成本埋单。

    13日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提前退出预期增强困扰,亚洲以及新兴经济体股市全面下跌。日经指数、菲律宾股市、泰国股市跌幅均在5%-6%之间,而新兴经济体货币也出现持续下跌。受此影响,泰国、俄罗斯确认干预市场抛售美元,巴西也取消金融交易税以阻止资本大规模撤出引发下一轮危机。今年以来,新兴市场金融波动性大幅上升。与MSCI全球股指上涨8.9%形成极大反差的是MSCI新兴市场股指下跌9.55%,其中俄罗斯股市、巴西股市、墨西哥股市、泰国股市、菲律宾股市分别较高点下跌22.74%、22.32%、14.01%、12.78%和11.3%。

    根据基金资金流数据供应商EPFR的数据,截至6月5日结束的一周中,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有50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出,创下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周资金净流出记录,这其中尤以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的资金流出最为严重。受资金逃离影响,这些国家本币汇率出现大幅贬值(人民币除外)。印度卢比上周二再创历史最低,菲律宾比索创一年新低。新兴经济体资产全线溃败似乎证明了不仅要为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实施埋单,还要为量化宽松的退出埋单。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一次又一次为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承担溢出成本。事实上,2008年之后欧美主要央行的逻辑,是央行与财政关系的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实际上让中央银行走上了一条“去独立性”之路。观察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或准量化宽松政策,其货币政策目标已经清晰地变为竭力维持岌岌可危的政府债务循环。数据显示,在IMF追踪的1929年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全球经济复苏是最缓慢的,但信贷反弹最快。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两倍,形成了所谓的“金融堰塞湖”。

    今年5月以来,全球经历了又一轮降息潮,包括欧洲央行、澳大利亚央行、印度央行、波兰央行、韩国央行在内的多国央行纷纷降息,步日本央行后尘,开启了全球第二轮货币宽松的大幕。在量化宽松背景下,美欧日货币竞相扩张的目的是基于本国提振经济增长的利益诉求,不惜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承担热钱大量流入、本币升值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等量化宽松政策的成本。

    美国对“经济自我主义”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美国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海量的美元像潮水一样涌向全世界,冲击各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数据显示,美国QE1期间,国际金融资本流入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面对发达经济体来势汹汹的宽松浪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也纷纷通过降息等手段放宽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寻找更高的回报,造成这些国家货币升值,不仅削弱了本国和本地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导致这些国家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急剧上升,新兴经济体完全成了发达国家的“提款机”。

    自5月22日美联储宣称可能放缓QE以来,新兴经济又成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调整的最大受害者,包括新兴经济体股市、金融资产、新兴汇率市场以及贵金属等在内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近一时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资金加速逃离新兴市场股其实就是这一逻辑的真实体现。

    从全球各国经济危机的历史经验看,全球外围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与美元流动性涨落周期息息相关。如1979-1985年美元走强期间,爆发拉美债务危机;1995-2002年美元走强期间,引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每次升值都使新兴市场遭到金融危机重创。

    展望未来前景,美联储在未来至多一年内退出量化宽松是大概率事件。由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新兴市场增长动能趋于放缓,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差缩窄,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减小。特别是那些经济增长乏力、“双赤字”情形严峻、金融体系较为脆弱且又对外部需求和外部资本过度依赖的国家,一旦国际资本撤退,新兴经济体本币贬值,偿债压力增大,也并不排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