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月薪5000元:小企业为何难招大学生

2013年06月14日 15: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报载,今年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继续面临严峻考验,不少大学生的税前起薪仅有3000元左右,与农民工相比并无优势,甚至连名校硕士生也只能找到月薪4000元的工作。然而,许多小微企业开出月薪五六千元的工资,却引不来好的大学生,形成鲜明的反差。

  大学生趋向大企业,而不在乎这家企业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方向,是否起薪很低,这至少反映了两点,一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尤其许多国企、事业单位,哪怕是一艘开得很缓慢的老船,只要能保证饭碗,就是最大的吸引力。二是小微企业在不少人眼中,就是老板“一个人”的企业,缺乏可预见的稳定性,即使很容易赚到钱,也未必能抵御市场的大风浪。

  从这两点出发考虑,可以看到体制生产力的匮乏。时下好些大单位,都有着“人难尽其才”及效能低下的弊病。多少满怀理想的年轻人进来,竟然是为了讨一个安稳的生活。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这些单位继续占有优越的专属资源、维持一种被政府保护的角色。既然企业安稳,那么就能对抗变化激烈的社会,加上一些隐性福利,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是可预期的。当越来越多精英分子争着进这些单位,社会未来的创新活力必然是越来越钝化的。

  至于小微企业用较高薪水也吸引不到大学生,这同样反映了社会风险意识在年轻人身上的投射。当年轻人厌恶风险时,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安全网缺陷太多,以至于连年轻人都不敢轻易地从大城市跑到小城市就业,不敢选择基层小部门,因为担心没有上升通道。由于小微企业面对带有垄断性质的大企业,始终有自己的短板,单凭自身滚动发展的能力太弱。即使有五六千元的薪水作招揽,也未必抵得上大企业两三千元收入的号召力。大学生只能做好短期打算,随时下船走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小企业人才资源积累难以完成。

  民企、小微企业的起步和平台本来就被国企、大企业甩开一截。小企业要让大学生进来,除了靠更高成本的薪水和感召力之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精英的毕业生宁愿收敛才华,趋向那些并不适合自己专业特点,但能很好“活命”的单位。结果我们说民企解决了80%的就业,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但到民企去的毕业生却不以此为一种荣耀,这种社会偏见的背后,始终还是分配不公体制的持续膨胀导致的。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