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4日),2013年首批地方政府债券招标发行,总量422亿元。记者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发债融资将用于偿还到期地方债。这一消息也引发了市场一片忧虑情绪。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债券"的简称,也被称为"市政债券",是指所有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一般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
除了发新债换旧债的行为,审计署近日发布的地方债报告成为点燃公众的忧虑情绪的导火索。
2012年11月到2013年2月,审计署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8437.10亿元。审计署还表示,目前,地方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并且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随着审计部门摸清地方债的基本情况,"如何进一步防范地方债的风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新的报告中,并没有提及全国地方债最新的总体规模,不过,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5月表示,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
即便数据动辄以万亿计算,很多业内分析人士仍然对此持保留态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审计署列出的内容只是“表内”的审计情况。
鲁政委:明确地列在这个表里面,就是要管的。可是目前审计署审计的是从实质的法律关系来讲,从实质的经济摄入的关系就不清楚了。
鲁政委以江西赛维集团举例,现在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存在不清楚的地方。
鲁政委:比如江西赛维,在它出问题之前是民营企业,本来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后来它陷入困境了,地方政府就把它收下来,进入政府的表内了。这到底要不要经过合法化的程序,如果这样的事情不界定清楚,无论怎么审计,恐怕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都是审计不清楚的。
越来越高的债务,成了地方政府难以言说的痛,旧的窟窿堵不上,只能再借钱来还,就这样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还不上债,银行的脸色也日益难看。
鲁政委:银行的出发点是本着收益和风险平衡的原则。对于完全完本付息的,按照正常的来做;对于不能完成覆盖本息额,银行还是很审慎的。
某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近日表示,5月份各家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新增额度大幅下降。此外,央行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出现了快速下滑。
政府举债,凭的就是公信力,欠债不还,最终只能损害政府的形象,更会给经济或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冲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这些高昂的债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审计地方债时,确立的原则是:控制新增、逐步化解。鲁政委认为,除了利息的滚增之外,今天的地方债情况说明新增债务这块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首先,一部分中央项目并没有100%拨付资金到位,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并没有到位。
鲁政委:既然这个项目是中央认为值得做的,如果是全国范围的,应该由中央财政支持。如果仅仅受益于当地,就应该由地方财政负担。为什么觉得这个项目有价值,又不给足够的钱呢?这是不是给地方政府举债的一个借口?
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看来,其实“地方债”本身并没有错,一定的借债规模是可以帮助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每一届地方政府都要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就要解决筹资的问题,筹资中热衷地方债也在所难免。但现在最大的症结在于存在很多“债务不透明”的地方。
贾康:这几年已经登堂入室的地方债每年达到3500亿,它代表了一个正确方向。未来,要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配套机制、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加登堂入室的地方债总量,让它逐渐置换和替代隐性负债。
另外对已经存在的隐性负债,它也会不断产生借新还旧,这应该由相关的部门及时的掌握信息,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
贾康:首先,盯住负债率比较高的地区、风险度比较高的项目,做好风险防范的工作。再有,在具体资金筹集以后怎么运用方面,加强全程绩效评估的约束,要使举债取得的资金尽可能用得合理,有应有的绩效。(记者张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