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作别“黄金一代”,银行“躺着挣钱”还能挣多久?

2013年06月06日 11: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姚玉洁 叶健

  新华网上海6月6日电(记者姚玉洁、叶健)刚刚过去的“红五月”,招行、交行、工行和中行先后换帅。这些老帅们可谓中国银行业的“黄金一代”,引领中国银行业攀上“全球最赚钱”的高峰。站在这一波承前启后的时代大潮前,中国银行业“吃利差”的发展盈利模式也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当口。银行“躺着挣钱”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

  老帅作别,英雄、时势谁主沉浮?

  本轮换帅潮中,招行灵魂人物马蔚华和工行行长杨凯生谢幕告别,中行掌门人肖钢升任证监会主席,交行董事长胡怀邦则调任国开行董事长。

  过去十年无疑是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均创新高。杨凯生掌舵的工商银行一举跃升“全球最赚钱银行”和“全球市值最大银行”;招商银行在马蔚华带领下,从深圳一隅崛起成为中国最具口碑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业内遥遥领先;中国银行在肖钢执掌的10年里,于2011年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银行,这是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中唯一入选的机构;胡怀邦交出交通银行接力棒时,交行的资产规模突破5.6万亿元,比5年前胡上任时增加了一倍还多。

  银监会数据显示,到2013年4月,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接近140万亿元,接近10年前的5倍。新上任的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日前在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表示,银行这几年盈利高,主要是这几年银行资产膨胀得太厉害。“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往往让大家容易看到现实的盈利,而看不到金融业潜伏的风险。”

  马蔚华在给招行的离别信中也写道:“经营环境与经营模式的历史性变革正成为现实,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传统经营方式难以为继。”

  盈利放缓、坏账攀升,银行业还能“躺着挣钱”?

  “保险公司跑着挣钱,证券公司坐着挣钱,银行躺着挣钱”,这是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对三大金融行业盈利模式的形象描述。不过,中国银行业“躺着挣钱”的好日子可能不多了。

  2012年,近2500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自16家上市银行。而201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有4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跌到个位数,仅2家银行优于去年。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加19%,而2011年则为36%。

  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深化,利率市场化提速,同业竞争加剧,银行监管力度加大,都是银行利润增长放缓的原因。

  盘点我国银行业收益,利差仍是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五大国有银行中,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最高的交行超过81%,最低的中行也突破70%。而随着2012年两次降息,效应将在2013年逐步显现,对商业银行的利息差增长形成制约。同时存贷款基准浮动区间扩大,也可能进一步加剧银行同业之间的客户和市场竞争。

  在息差收窄的同时,银行业不良贷款却集中爆发,且尚无“见顶”迹象。2012年年报显示,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已达到3274.84亿元,占其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2%。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265亿元,不良率0.96%,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上升。

  “马云行长”搅局,互联网金融冲击几何?

  中国银行业的烦恼不止于此,除了同行之外,蓬勃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也在争抢银行的“饭碗”。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近期表示,“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推动变革。”

  其实,“外行人”的搅局早已开始。自2009年开始自营小贷业务以来,阿里金融在小微贷款上的进取速度令人瞩目。

  今年3月,阿里巴巴整合金融业务,成立了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面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没有任何信贷员介入,在日前阿里“小微信贷日”上,1.8万个淘宝小卖家在2小时内“瓜分”了阿里小贷3亿元的信用贷款。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阿里金融已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过25万家;一季度单季完成贷款笔数超过100万笔,环比增长51%,新增放贷120亿元,笔均贷款约1.1万元。

  除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在2012年底发布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为相关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和保理服务;苏宁电器出资3亿元,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通过交易记录的大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管理,我们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的问题,做银行做不了的小微贷款业务。”京东商城创始人兼CEO刘强东说。

  尽管马云明确表示,阿里金融只做银行服务不了的80%的中小微企业,但在互联网冲击波之下,固守传统模式已然不可能,“金饭碗”也可能有丢的一天。正如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生存模式。”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