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在发展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举措。小微企业这片广阔的蓝海,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转型的普遍选择。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深化认识,加强创新,在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小微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经营管理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实现四个优化
近年来,通过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与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优化发展战略、信贷结构、机构体系、服务能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效十分明显。
优化发展战略
银监会坚持以商业可持续原则引导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并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加强正向激励。在监管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从战略高度理解和认同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义,并将其确立为转型的重要途径。
国有大型银行调整发展战略,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与自身机制、网点、人力优势相结合,发挥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中小银行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一些股份制银行在二次转型中将小微企业列为战略重点,加大资源投入和创新力度。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明确“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市场定位,将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和信贷支持重点。仅以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活跃的浙江地区为例,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等90%以上的客户都是小微企业,既支持了地方经济,也初步破解了经营同质化的困局。
优化信贷结构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一直是监管部门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目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较为剧烈。银监会及时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督促银行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并明确了“打好基础、突出实业、科技为先”的指导思想,要求银行业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小企业、重点领域优质小企业和单户贷款余额5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倾斜。近年来,小微企业贷款稳健增长。主要表现在:
“质”“量”齐头并进。贷款总量顺利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下降,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占比逐年攀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末的19.28%上升到2012年末的21.95%。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到其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
地区差距缩小。中西部部分地区小微企业贷款持续高速增长,体现了银行业与当地经济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
行业分布合理。2012年末数据显示,超过75%的小微企业贷款投向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民生领域,银行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夯实稳健经营基础的效果更加突显。
优化机构体系
完备有序的机构体系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基石,也是银行业落实转型战略的支点。各级监管部门着力引导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小微企业战略定位与管理水平加强机构建设,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通过设立专营机构,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推动大型银行发挥网点优势。大型银行网点分布广泛、人员储备充足、信息技术先进,为服务小微企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监管引导下,大型银行在基层网点配备小微企业专业团队,并将面向小微企业集中区域的网点改造为专营支行、特色支行。同时,借助强大的中后台技术,实现对小微企业业务快速高效处理。
推动中小银行建设专营机构。自2008年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以来,已有100多家商业银行设立了不同形式的专营机构,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招商银行在苏州成立离行式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在全国设立36家分中心。民生银行将所有支行纳入小微企业专营体系,由总、分行小微金融部垂直管理,实现“商户进支行,商户进柜台”。浙商银行对专营机构提供优惠的行内资金拆借利率,并对新成立的专营网点给予专项费用补贴。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布局。为服务县域经济和涉农小微企业,银监会着力推进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截至2012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39家,其中村镇银行876家。小微企业贷款占村镇银行全部贷款的70%以上。
优化服务机制
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业过去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在这一领域难以为继,需要银行对服务机制进行全面改进和优化。银监会提出“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推动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并鼓励商业银行立足于小微企业和产业的运行规律及资金需求特点,探索创新高效服务小微企业的机制,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内部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在“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指引下,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内部制度、流程、系统、队伍。如招商银行基于大数法则打造了决策引擎系统,运用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对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批量化风险管理策略。包商银行开发出基于现金流的单人单户分析技术,在授信审批环节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逻辑交叉验证。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建立泰隆学院,结合岗位锻炼、以老带新,形成较为完整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业务模式取得长足进步。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引入信贷工厂模式,前台名单式批量营销,中后台集中进行标准化审批维护,以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式服务小微企业。一些股份制银行面向商圈、产业链等小微企业集群客户,根据行业特色定制服务方案。许多小型银行积极探索社区银行模式,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注重收集分析非标准化信息,破解小微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并通过延长网点营业时间、扫街式营销、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做贷前调查等形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产品开发取得长足进步。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是银行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各商业银行积极创新,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产品。如,解决小微企业抵押物瓶颈的无形资产质押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产业升级的绿色节能信贷产品、简化小微企业贷款手续的网络贷、手机金融IC卡等产品、提供贷款、理财、结算一揽子服务的综合金融卡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