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豪华“菜鸟”是不是上演格林童话

2013年05月31日 08:20   来源:新闻周刊   

  就在互联网时代的小年轻们还沉浸在学习互联网大佬的“退休演讲”时,5月28日,依旧是那身“卸任仪式”上中式对襟常服的马云,牵头数家名号颇高民营企业组建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SN)”项目亮相深圳,再次高调“复出”再创业。

  如果说马云当初用互联网现实地改变了一代人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这次复出则颇具理想色彩——成立一家名叫“菜鸟”的网络公司,并用10年的时间,为这只菜鸟装备各种利器,最终让它展翅高飞。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银泰、复星、富春三大集团,加上顺丰和“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五大快递,在深圳联合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同时启动中国智能骨干网(CSN)的项目建设。

  “我希望10年后,只要你在网上购物,无论是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24小时内均可送达。”马云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他表示,要做的是,通过8到10年的努力,建立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年度约10万亿)网络零售额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支持数千万家新型企业、网商的成长发展,让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

  豪华阵容的“菜鸟们”

  “我原以为辞任阿里CEO,只当董事长就不用再出来了,没想到董事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出台和走秀。”马云说,“其实‘菜鸟’是我们阿里巴巴思考了好几年一直希望做的事情,筹划了很久,遗憾的是在我不当CEO后才正式把这一项目落地。”

  于是,在辞掉阿里巴巴的CEO后,马云亲自站桩“菜鸟”。

  “才49岁,我就知道他退不了休。这不,一动就是一大项目。”一位IT界人士对记者说,“以前有企鹅、搜狗,现在是天猫加菜鸟,这下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齐活了。看来马云对动物果然情有独钟。”

  “为什么取这个名?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阿里巴巴想了10年,也做了10年,决定傻傻地再做10年。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学习做做菜鸟吧。菜鸟的心态比谁都年轻,都经得起风浪。”马云说,“我刚做互联网的时候,大家觉得我和李彦宏、马化腾等人都是菜鸟,但正是因为我们这批菜鸟,变成了今天不一样的鸟。笨鸟先飞。飞了半天还是笨鸟。但菜鸟先飞,却能飞向千家万户,就有机会变成好鸟。我们取这个名字,不断提醒自己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只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对未来有敬畏、对昨天又感恩的鸟。”

  不止马云,“菜鸟方阵”的每个股东都不容小觑。随便哪只扑个翅膀,都能把中国市场掀起一阵风雨。

  工商资料显示,落户深圳前海的菜鸟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元。其中阿里巴巴集团出资21.5亿元,占股43%;银泰集团出资16亿元,占股32%;复星、富春各出资5亿元,分别占股10%;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五大快递公司各出资5000万元,各占股1%。

  人事层面,菜鸟网络董事长为马云,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则出任CEO。董事会组成,阿里集团分享三个席位——董事长马云,董事张勇(天猫负责人)和童文红(阿里副总裁,负责置业项目);银泰集团是沈国军和韩学高;复星集团的董事为汪群斌;富春集团则派驻张国标做监事。

  菜鸟网络计划首期投资1000亿元,第二期投入2000亿元,计划在5-8年内建立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的智能骨干网络,支持1000万家“菜鸟”企业发展,创造1000万就业岗位。

  物流革新的“天罗地网”

  我们还记得去年“双十一”淘宝大促销时所创造的电商奇迹,可谓“亿人空巷”,走红的,还有各种的“淘宝体”。然而淘宝一直以来最大的诟病,便是物流配送。

  “我记得去年淘宝‘双十一’节,做了191亿元,这是一个奇迹。更大奇迹是居然在一天内运出7800万包裹,这个包裹背后是无数人把自己全家老小发动起来把这些货送出去的。”马云感慨万分,“现在中国每天有大概2500万个包裹要运送,10年后预计是每天2亿个,但是,今天的物流体系根本没办法支撑未来的这2亿。”

  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快递业务逐年快速递增。仅在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量就完成了56.9亿件,同比增长5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55.3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民营快递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2.8%、75.4%和1.8%,

  据了解,目前淘宝已经成为“三通一达”的重要收入来源,几家公司几乎70%的包裹量都是来自淘宝。不过另一方面,与普通件递送相比,为电商递送的利润非常微薄。这就限制了快递公司进一步投资新建网络的空间,所以尽管电子商务的递送需求在不断暴增,但快递递送网络却已经超负荷运转。没有真金白银做后盾,“快递”变“慢递”也就很自然地了。

  这一矛盾也就激发了另一种电商的生存模式,自建物流。最典型的当属京东商城和凡客。但是,谁都知道,自建物流要耗费非常大的成本。在这种多重矛盾下,马云倡导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自然一呼百应,毕竟快递公司和电商组建的战略联盟,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提高市场效率。

  其实早在2010年,阿里就提出过淘宝大物流计划。2011年年初,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宝”正式推出——将第三方快递、仓储的信息接入进来,面向淘宝卖家提供入库、发货、上门揽件等服务的一个物流信息调配平台。物流宝的关键作用,在于能够通过数据化分析追踪各地物流资源使用情况,并减少货物在各地间的流转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马云认为,中国智能骨干网不仅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更是中国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他希望这一网络能够和网上信用体系、网上支付体系一道成为中国未来商业的“三大基础设施”。

  一位证券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单是超级中心建造运营环节所涉及的领域便大有投资前景。比如地产、建材、特种车辆、IT系统、手持识别和标签系统,还有自动分拣堆放设备等;物流中心之间运行环节涉及到的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和过程监控设备等;再加上整体运行环节涉及到的统一标识、通讯、高度平台和智能分析系统等等——“天罗地网”如果真能解决物流端问题,将会对整个产业进行变革性冲击,投资的影响和潜力,还有概念性个股的炒作可能将会变得无穷大。

  上市?垄断?还是格林童话?

  首期1000亿大手笔的投入和超豪华的明星投资阵容,实在是赚足了外界关注的目光。然而,日均300亿,24小时到收,整合全行业数据、仓储、配送平台——这意味着要把中国的投资数十万亿的基础设施和行业中的“英雄好汉们”从各自为政,到协调利用——谈何容易?

  即使在马云自己看来,这个计划也“是一个理想主义项目”。所以,有电子商务的业内投资者便向记者表示质疑:“阿里巴巴自称没有想好菜鸟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做物流呢?”

  菜鸟CEO沈国军说:“菜鸟网络不会从事物流。而是希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为物流行业提供更优质、高效和智能的服务。”

  马云也说:“中国的整个物流设施投资很大,但基础很差。我们通过数据、仓储、配送,就是在把国家投的高铁、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利用起来,让商业运转越来越快。中国智能骨干网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套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而是在建一个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快递只是把物流最后一公里解决掉,如何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仓储配送,才是重点。”

  但有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和京东商城都在争抢上市先机,所以马云此举是另有所图。

  “京东多年来一直大力投资自建物流,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阿里巴巴一直以平台模式运营,并不自建物流,发展受到社会物流不完善的严重束缚。为了在上市时能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时候宣布大规模物流计划,明显是为它的IPO加码——因为‘菜鸟计划’的真正实施,可能需要10年及更久。”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而且阿里巴巴借着建全国智能物流网络的计划,完全可以在全国拿到大量土地,而且都是极好地段的地,这叫一箭双雕。”

  虽然马云反复强调,阿里巴巴不会自己去做快递公司,但他做的更加高明--打造一个社会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等于把产业链的上下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了解,“菜鸟”将由8个左右大仓储节点、若干个重要节点和更多城市节点组成,阿里人称之为“八大军区”。

  来自快递物流咨询网的首席顾问徐勇则提出了另一个重要观点:由阿里巴巴牵头的这一战略联盟,有垄断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倾向。

  “你想,毕竟淘宝的交易量已经占据网购的50%以上,‘四通一达’和顺丰的递送量也占据了全国快递递送量的50%以上,相关产业链条的大巨头一旦抱团,必然会一家独大,这对其他快递公司和电商不公平,尤其是小的快递公司和电商。”徐勇说,“即使菜鸟称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物流仓储基地网络,会向所有的制造商、电商、快递物流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公司开放,但由于涉及大量商业秘密——让相关竞争者都参与其中,这更像格林童话,听起来并不现实。”

  新机遇与大挑战

  物流,是国家层面的项目。马云说,阿里在过去4年一直不敢下手,因为,这个理想太大。

  如果在十多年前,大家的确会嘲笑这个“大理想”,但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质疑、抨击还是阻挠,起码没有人再敢嘲笑马云的“大理想”。因为当年嘲笑过他的那些人,依然轮回在自己日复一日的岗位上,而“马云一代”,已经用技术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时代。

  越大的挑战,越让创业弄潮儿们激情澎湃。因为只有大理想中,才能真正孕育新机遇。

  虽然贴着“过于理想主义”色彩的标签,但参与方的投资回报未必就有那么难。记者了解到,目前红杉资本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都纷纷开始布局物流业务。更有意思的是,传统物流公司拿地会出现瓶颈,但有电商概念的公司拿地,则会受到当地政府一定程度的优待。

  十年磨一剑,“菜鸟”,或许真有可能变成一只展翅雄鹰。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