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爱疯”之后 不良资产再翻番?

2013年05月24日 08:21   来源:科学时报   陈志龙

    “大家都生活在规则里,面子上符合就行了,所有的问题都是时间的函数,都会解决。所以,无论是当年股改剥离逾万亿计的不良资产,还是眼下又过万亿的不良资产,真正的买单人则是‘你我他’——所有储户。”

    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两年审计报告的一大焦点是银行业违规。去年6月的审计报告揭示,工商银行9家分支机构违规发放法人贷款94.99亿元,主要是通过向非土地储备机构、超期限等方式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向手续不全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向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等。另有6家分支机构违规发放个人贷款15亿元,而招商银行有关分支机构违规发放贷款48亿元。大小银行不违规似乎就没法过日子,并且数额之巨令人瞠目。

    今年对三家银行的审计报告揭示,进出口银行、农行、建行及其下属分行,违规发放贷款79.44亿元、98.13亿元、68.16亿元。以农业银行近百亿元的违规贷款为例,农总行及北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广西、陕西等9家分行违规发放法人贷款共98.13亿元,其中2011年发放17.55亿元。一是向不具备资质或手续不全的项目发放贷款61.29亿元;二是向担保不合规的项目发放贷款30.40亿元;三是向不具备偿还能力或提供虚假资料的企业发放贷款及签发承兑汇票6.44亿元,其中大部分已形成不良。报告还揭示,农行存在财务不实做假账问题,其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分行资产、损益不实共1亿元,其中2011年发生9928.9万元。

    发生在大型国有银行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违规贷款,都投向了“不具备资质或手续不全的项目”、“担保不合规的项目”,或者是“不具备偿还能力或提供虚假资料的企业”,并且“其中大部分已形成不良”,从中可见大型上市银行形同虚设的公司治理和脆弱的风险控制体系。农行副行长杨琨涉嫌接受地产商巨额行贿和境外豪赌,欠下20亿赌债,亦可见内部人控制的道德风险已经充斥每个环节。浙江商人从南浔买批假古董运到北京,外面罩个玻璃罩,对酒足饭饱不识货的银行行长说,这是我们高价收来的“金缕玉衣”,价值连城,专家陪同,煞有介事地“隔着玻璃罩讲解鉴定”,结论是“全世界只有两件,估价24亿。”就凭这件假宝贝轻松骗得北京建行10亿贷款。某地一大型国有银行信贷员与外部人联手,左手办汽车担保公司,右手开个汽车商行,利用汽车消费贷款的漏洞和自己“直接操作”之便,内外勾结,使近亿元贷款被骗,相关银行采取死捂的办法,关起门来处理,面对相关部门的调查,还大言不惭地说:“作为系统性大银行和上市银行,风险案件属于国家核心机密”。

    经历五年信贷洪峰的高位冲刷,在经济减速阶段,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态势日益显现。2012年第二季度末,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第一季度只增加182亿元。但4月25日,银监会发布的2012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超过1万亿,达到1.07万亿。从上半年的4564亿元到过万亿元,仅用了半年时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就实现了“翻番式倍增”,而这才是资产质量隐忧的冰山一角。一些地方商业银行,盲目进入钢贸领域,上百亿贷款深陷泥淖,甚至把建行20多年来所积累的利润都一笔抹去,让人触目惊心。

    多家银行2012年报显示,在五级分类中,“关注类贷款”呈连续上升态势,余额应在2万亿元以上。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半数以上会在今年计入不良。一位大型国有银行负责人与笔者交流时坦陈,未来两年是银行业风险的集中释放期,不良资产在现在基础上乘以2或者3,都不会让人吃惊。那是什么概念呢,按目前银行每年1万亿元的利润来说,两到三年的利润会因激增的不良资产而打水漂。而中国银行业的“好日子”也就才几年啊?

    当然,现在有的是办法,“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和面”。通过放水做大分母,不良贷款总量虽然翻番式倍增,但通过催肥分母,能把不良率始终处在“掌控之中”。此外,具体风险项目上,则通过不断地以大包小,以长包短,循环滚动来把问题兜住,把风险后移。实在包不住了,该升迁的升迁,调任的调任,该拿的奖金早已兑现。“大环境如此,大家都这样”,也就法不责众了,轻松开脱。大家都生活在规则里,面子上符合就行了,所有的问题都是时间的函数,都会解决。所以,无论是当年股改剥离逾万亿计的不良资产,还是眼下又过万亿的不良资产,真正的买单人则是“你我他”——所有储户。

    几年前,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说过,中国银行业的体制病是“爱疯”,突出表现为“三疯”:疯狂拉存款,疯狂放贷款,疯狂制造不良资产,过几年来一遍。次贷危机说明,银行放纵导致的不良资产是通胀和危机的元凶。价格管制赋予行业畸高的利润,所谓“利润高得都不好意思”,“不想赚钱都不行”,但癫狂过后的一个必然副产品就是不良资产。连续两年,银行业利润过万亿,在天量利润的光鲜外表下,难掩巨额不良资产的隐患。在特殊的考核和晋升体制下,这些风险资产都是“任期内能拖则拖,不到万不得已不暴露”。去年以来,各家银行的拨备率大幅增加,说明资产质量劣化呈现加速度,而审计报告和银监会的年报已经给予佐证。

    银行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经过了史无前例的信贷爆炸,规模效益和高利差赋予了中国银行业一段罕见的流金岁月之后,但显然眼前这个大胖子胖则胖矣,并不代表经营质量、创新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当下的银行业已进入为粗放式经营还债买单的新周期中。

    历史的转弯处就在我们的亲历之中。在历史的高速转弯处,在一个金融爆炸性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都必须比在顺周期时更加小心翼翼,更加审慎,如履薄冰。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