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者,出谋划策也。面对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尤其是小投资者非常需要权威专家的资本策。
■王剑辉
自从有了市场,买家和卖家的博弈就一直没有停歇,大家都想成为交易的赢家。一笔成功的投资,取决于政策变化、行业趋势等多种因素,不过多数情况下买入价格决定了收益的走向,买的便宜才会拥有较大的安全边际和未来获利的空间。至于获利多少,通常取决于卖点的选择。在股市上,出价适当(或者说接受合适的价格)就意味着六成以上的胜算,过于激进的定价会极大增加操作风险。因此,理性投资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尽量避免在不同时期陷入不同的定价误区。
误区之一是给绩差公司出高价,大家常常在市场趋势不明的情况下格外关注个股“乌鸡变凤凰”的机会,期望重组能给绩差企业带来奇迹。比如*ST国通,过去3年来连续亏损,今年一季度每股仍亏0.06元,退市风险临近,但股价在大部分时间里仍维持在11元/股至15元/股,当前市销率处于3.68倍的较高水平。投资者并未注意到,A股市场上因重组而真正改善主营业务的案例很少,除非整体资产和业务实现置换更新。虽然在前几年 “壳资源”一度很抢手,但监管新政的实施将逐步改变这一反常现象,大家应当从基本面的角度客观审视此类个股的定价,不能过于“慷慨”。
另一个误区是给正常的公司定高价,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行情较好或者政策利好之时。在大盘股上,头号案例当属中国石油,该股在2007年火热行情的烘托下隆重上市,基于2006年0.76元的每股收益,首发市盈率达到31.2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8.33元,市盈率高达50.4倍。这意味着这只市值近4万亿元的超级大盘股未来能够保持每年20%至30%的高速增长。而事实上,公司六年来的业绩呈现出逐步走低的态势,去年每股收益0.63元,股价更是惨跌78%。在中小盘股上的案例则更多,比如青龙管业,本是一家普通制造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很少超过10%,却能借助基建、水利等概念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高成长企业。2010年,青龙管业首发市盈率达到33.3倍,隐含业绩增长预期至少每年15%,而去年每股收益0.227元,比上市当年的业绩大幅下滑了74%以上,净资产收益率下跌52%,股价也下跌了33%。
第三个误区是根据“想象空间”定价,这种错误多发于概念板块。依据国内宏观政策或境外环境变化,推断并夸大相关板块与企业的获利程度,不断推高股价,这原本是短期投机资金炒作的包装手法,久而久之让一些散户产生了“是概念就有钱赚”的错觉。当大家跟风追高时,潜在的杀伤力尤为显著。始于2010年的“苹果概念”就是一例,莱宝高科是其中的“明星”,市盈率最高达83倍,复权股价一度高达168元,随后就是一路下跌。虽经企稳反弹,目前股价仍有87%的累计跌幅。
规避定价误区的原则很简单:一是坚持合理定价的标准,二是选择有利的介入时机。经济学规律显示,当资产价格过多地偏离历史波动中枢时,调整就会发生。尽管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但合理定价仍然可以参照股市的历史估值水平。自2003年以来,A股(非ST、扣除负值)市盈率的中值在16倍至18倍,大盘股在13倍至15倍,中小板在27倍至33倍。买入时点尽量避开行情高涨的阶段,选择持续低迷的时期,寻找贴近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
(作者系首创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