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集团被“窥探丑闻”弄得焦头烂额。5月15日,截至记者发稿前,彭博社已经收到全球20多个金融机构提出的调查要求,其中包括中国、欧洲、英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央行。继美联储及美财政部介入彭博“窥探门”的调查后,全球各大央行对彭博“窥探门”均作出了反应。而彭博社方面,在上周公开承认过失后,其总编温克勒于5月14日发文,专门就此事进行道歉。
极力淡化事件影响
彭博数据客户端的信息泄露之所以引起高盛、美联储和各国央行的高度警惕,是因为其中涉及的信息和数据包含金融交易价格、交易员真实姓名等极其机密的信息,并且由于彭博的客户包括全球几乎所有的顶尖金融机构和核心金融监管机构,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之徒获取,就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剧烈震荡。
而英国《金融时报》5月14日的报道更让彭博的客户心里一紧。报道称,在2009年至2010年间,通过彭博终端机发送的数千条私密信息被上传到一个不安全的网站,内容包括彭博用户惟一标识符、用户的真实姓名、交易员电子邮件地址,以及机密的金融价格信息和交易活动。而且这些信息明显是无意中上传的。随后,这些信息从该网站被删除。
面对影响不断扩大化的信息泄漏事件,彭博集团一边道歉一边解释称,这些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能被记者使用,却并未出现任何金融风波,而且彭博集团还表示,这些信息并不敏感。
彭博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丹尼尔·多克特罗夫称,“自从窥探门事件爆发以来,我个人以及我所管理的团队与300多位客户取得了联系,仔细聆听了客户的询问,并作出明确答复。我们的记者无法获取包括个人交流信息、交易信息、投资组合、监控、记事本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我们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确保客户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彭博社总编温克勒在致歉声明中也解释称,“记者过去能查看的信息都不涉及客户的重要数据,仅限于用户的创建以及登录历史和一些高级用户使用的功能信息汇总,这类似于可以看到某人使用了多少次MicrosoftWord和Excel,以及用户在求助咨询平台上发布的信息。”
彭博社一位商务拓展人员对媒体表示,其实在彭博社内部,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而且很多客户都不会把这样的内容认为是隐私。
各国央行给足面子
尽管彭博内部人士尽力淡化此事的严重性,但是客户对于信息泄漏的担忧并不会因此消散,尤其是对于各国央行而言,信息泄漏对其货币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外界有人猜测,彭博社可能会面临来自美联储等政府机构的罚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索赔。在伦敦市前副市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斯义看来,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但这不会影响到彭博的核心业务,也不会给彭博集团带来多大打击。“彭博集团的创始人是现任纽约市市长,他在美国的各党派中都广受尊重,任何对彭博集团的攻击都被视作是对他个人的攻击,而这正是事态难以扩大的很现实的原因。”罗斯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
各大央行的态度也证实了这一点。欧洲央行发言人Niels Bünemann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会向彭博社要求赔偿,因为具体的损失无法衡量。我们只需要彭博就此事给一个解释。”
日本央行发言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出同样的温和态度,“我们已经与彭博社沟通,希望他们解释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彭博社的回复。”当记者问到等待期间会否采取强硬措施,日本央行表示,“这期间我们不会停止使用彭博社的金融信息终端。”
中国央行下属的外汇管理局管理着3.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涉及外汇储备资产组合的任何交易活动被泄密的话,可能会造成市场动荡,并给中国央行造成打击。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不愿意出来公开对彭博偷窥门事件发表意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有所考虑。沟通工作已经私下进行。”
相比之下,英国央行的态度算是最严厉的了。5月14日,英国央行发言人对彭博的信息泄漏行为予以谴责。他表示,“对央行而言,保护机密信息至关重要。彭博所发生的事件应该受到批评和追究。”
新闻业务或遭抛弃
对此事的走向,罗斯义预测,“彭博集团可能作出某些妥协,任何一个公司到了彭博集团这种级别都会对业务作出调整”。在此次事件中的“始作俑者”彭博新闻业务可能会遭到削弱。彭博集团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全金融终端业务,因为金融通讯服务(核心业务即金融信息终端)比新闻报道业务要有价值得多。
对于此事会否如英国“窃听案”那样引发当局加强媒体监管,罗斯义认为,不大可能。
“此事对美国媒体行业的立法和监管都不会产生多大影响,除非有证据证明彭博集团通过内幕交易、泄露信息获得了经济利益。因为目前彭博只是名誉受损,并未给客户造成任何经济损失。”罗斯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