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国式游学掀热潮 带队老师撇开学生疯狂扫货

2013年05月16日 08:21   来源:西安晚报   

    就读于北京西城区某知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张萌(化名),最近一段时间开始使劲儿缠着父母要求参加今年暑假的游学班,称“不去游学,就没有人跟我玩了”。近期,像张萌这样为暑期游学做准备的学生不在少数。除了游学人数和费用的增加,参加游学的人群也从大学和中学逐步向小学扩展。火热的市场吸引了各类企业和机构的争抢。

    市场现状挡不住的游学热

    当张萌父母尚不知道孩子何时有游学念头的时候,张萌心里却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他发现,从这学期开始,以前同他关系很要好的几个小伙伴似乎都在日渐疏远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和他“无话不说”。原因在于那几个小伙伴参加了去年的美国冬季游学,游学归来之后的他们便成立了另外一个“王国”,他们回味着美国游学经历的方方面面,相互之间友谊自然也在日益加深,张萌便被这样孤立于“王国”之外。“因为没有去游学,我失去了友谊。”

    近期记者走访各大留学服务机构发现,各大留学机构的假期游学业务已经提前进入咨询和招生旺季,一些热门国家及线路的游学产品甚至已经满额。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暑期游学业务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四五月,“3月尚未从寒假中缓解过来,6月又要忙着备考”,而为了抓住这有效的一两个月时间,各大机构不得不提前蓄势待发。

    海外游学的持续升温,也推高了市场行情的连年看涨。据统计,相比于去年同期,今年的暑期游学价格上涨明显,例如美国两周暑期游学团的价格多在4万元左右,去年是2.8万~3.4万元;英国两周游学团也超过3万元,去年多为2.4万~2.6万元。以前的英国、加拿大、澳洲等路线价格集中在2.5万~3万元,如今“2”字头的路线已难觅踪影。“这主要是国际机票及税费大幅增长,导致出团成本增加。”启德教育海外交流部策划顾问石颖茹说。

    背后推手三股力量争食游学蛋糕

    新时期的海外游学核心在于“游”和“学”,既游览海外异地风光,又安排世界名校的体验式学习。随着2007年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的激增,海外留学市场也开始出现井喷,不仅游学人数在逐年增加,而且游学举办机构也如雨后春笋。

    “可以说,2007年之前,游学行业的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市场也相对小众。近几年,游学市场不断被深耕,游学业务的主体也在发生改变,游学市场这块蛋糕开始被三股力量争食:第一股以新东方、英孚等最早的一批教育机构为代表,所占市场份额大概在30%~35%,他们本身是出国留学服务或语言培训行业的代表,做游学是顺势而为;第二股以出入境服务相关的公司或企业为代表,如各大旅行社等,市场份额大概在50%,他们自身有着丰富资源和经验,游学可以说是旅游产品的升级;第三股力量是一些新兴商业机构,市场规模大概在15%~20%,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产品上也更加新颖、个性化,如一些深度游学、艺术游学等项目。”决胜网董事长阙登峰分析称。

    市场上总共有多少家商业性的游学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知名的、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就达近百家,不知名的更是数以千计,以“游学机构”为关键词在百度[微博]上输入,搜索结果达249万个。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各类机构均想分一杯羹。

    回归理性亟须厘清教育与商业属性

    “在国外,游学都是以大学生为主的,他们的目的性非常强,通常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国去参观学习、访问交流。但在中国却恰好倒过来了,大学生整天宅着,中小学生却成为游学的主力军。”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表示,因为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这种“低龄化”的游学已成为中国一大特色。“低龄化特征自身说不上是好还是坏,但无疑它会让游学的学术化大打折扣。”

    中国式游学也导致该行业陷入一些中国式困境:有带队老师把孩子“晾”到快餐店门口,自己去疯狂扫货的;有孩子在外发高烧、水土不服,却没有人照顾的;有自称到顶尖名校去听名师讲课,最后却遭“山寨”或“李鬼”掉包的……

    留学专家胡本未建议,家长在选择游学产品时,一定要明白游学是一种学生修学旅游活动,不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家长必须考虑该活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游学的初衷本是好意,但低龄化必须谨慎,对孩子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明红表示,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而异域文化又与本土文化有很大隔阂,当新鲜劲过后,切莫让游学成为“惊鸿一瞥”。

    文据《北京商报》图据《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