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中,股市和债市经常呈现出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现象,这被业界戏称为“跷跷板”效应。跷跷板,顾名思义就是一方的下降必然伴随另一方的上升。近年来,跷跷板效应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变得更加频繁。
研究表明,在股债联动的走势中,股票市场往往占据主导,通过影响资金配置方向和市场情绪进而使债市发生变化,因而股市往往先于债市进行调整。影响两个市场联动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周期的影响,在顺周期(比如上升或下降周期)中,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而在市场对经济周期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亦可能出现同涨同跌;二是资金面,一般而言,在资金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金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配置,并造成二者出现方向相反的走势。但在资金非常宽松或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股债会出现齐涨齐跌的情况。
从2005年开始,股指和债券价格反向联动的跷跷板效应开始显现。期间也出现过少数的特例,如2008年上半年股债齐跌、2009年、2013年一季度股债齐涨以及2011年前三季度的股债双熊等。这几次特例背后都跟资金面紧密相关。2008年上半年和2011年货币当局为控制通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资金面持续收紧,而2009、2013年则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保持了非常宽松的资金状况。
回到今年的行情 ,一季度跷跷板效应并不明显。受年初宽松资金面以及经济乐观预期的影响,债市跟随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在一季度末随着经济的超预期减弱,股市开始大幅回调,债市也延续了一波难得的小牛市。但是随着近期券商基金等机构去杠杆加快,上周开始行情急转直下,股债“跷跷板”最后也是昙花一现。
目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分歧较大,这导致近期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出现较大的波动。一季度悲观的经济数据已经被逐步消化,但依然面临新的弱复苏数据的冲击。4月份汇丰中国PMI初值由上月51.6降至50.5,主要受累于新出口订单指数的下滑,这表明外需改善面临较大的压力。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情况下,原有分析经济增长的框架面临挑战,超预期的数据可能会不时冲击市场。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理应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且目前的增长水平并未破坏原有复苏的通道,但对股指而言,二季度继续下降的概率明显增大,经济复苏疲软也尚不构成债券收益率向上的压力。
另外,一系列利好因素为债市短期打下基础。之前市场普遍预期今年的债券发行量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但在监管层进一步收紧地方融资平台发债以及禁止农村金融机构投资城投债等组合拳下,4月份债券的发行规模较3月份下降了近3000亿,供给的压力可能得到一定的释放。而需求并未明显恶化,在限制银行理财非标资产投资后,释放出来的资金将构成后期债市最重要的需求来源。另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投资者理财意识的增长使得大量银行存款流向了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而新增的资金将更大比例投资于标准债券。
受益于经济弱复苏和债市的诸多利好因素,后期股债“跷跷板”效应将得以延续。即使经济出现超预期的好转,资金面持续保持平稳宽松也将支撑这一现象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