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至如今已5年有余,美国经济复苏仍步履蹒跚,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且经济衰退,而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遭遇集体减速。以上种种迹象显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一个普遍难题。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把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从3.5%下调至3.3%。
为何各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仍不能有效地刺激需求,提振全球经济?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全球性产能过剩犹存。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需求不足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企业持续去杠杆化,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从目前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情况来看,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80%,其中美国全部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为78.48%,欧元区17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6.50%。中国没有披露产能利用数据,但我们根据模型测算,其产能利用率应该更低,大致70%左右。
过去,著名经济学家Roubini曾预言:受到需求疲弱及产能过剩双重夹击,美国房屋、消费者耐用品及商品等数据将难有好转,甚至导致未来3年陷入通缩;同时,因中国等新兴市场过度投资,而国内需求并未提振,全球经济产能过剩将更为严重。
的确,如今“通缩魅影”犹在。在美联储及其他各国央行“量化宽松”的对冲下,通缩不体现在资产价格的下行(甚至可能是资产价格的上行),而是体现在全球经济在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下,“鸡肋型”经济持续很长时间,即“不死不活、不好不坏”。
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注定是后危机时代各个经济体面临的长期挑战。短期“去库存”、中期“去产能”应该是危机后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扩大需求。所谓需求创造供给,只有需求的扩张才能改善“总供给-总需求”的失衡,从而改善企业的盈利。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减小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提振企业、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加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使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转变为真实的需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结构调整问题,包括改变对发达国家外需的依赖,更多依靠内生增长,并改善贫富分化的问题,以改善消费需求。长期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让发展中国家饱尝了“高增长”的快感。当外需不振打压出口,过度投资加剧经济失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的时候,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二是消灭过剩产能。不能有效消化的产能过剩既会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和通货紧缩压力,同时也意味着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逐步消灭过剩的产能。上世纪20年代末期的大萧条,最后的处理方式就是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中国纺织工业90年代也有压产的先例。尽管有些残酷,但的确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方法。
三是减少贸易壁垒,继续推进全球化,通过全球的兼并收购实现全球产业结构的再平衡。欧美等国不应再通过技术壁垒等方式保护自己的企业,阻止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从短期而言,贸易保护主义虽有助于保护本国企业,减弱本国的供给-需求失衡问题;但长期而言,这并不利于消灭全球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终还是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
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面临着货币“流动性陷阱”和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并存的困境。货币的发行并能有效激发需求,而必须通过全球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才能解决本轮经济危机,因为本轮危机并非周期性危机,而是结构性危机。
在结构性危机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之前,产能过剩诱发全球通缩,并非危言耸听。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研究员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