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10转增10派6元 宏源证券送配够奢侈

2013年04月17日 08:10   来源:金融投资报   

     4月16日晚间,宏源证券(000562)发布了其2012年年报。2012年证券市场总体呈现疲软、起伏、低迷态势,证券交易量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却双双出现大增。公司的业绩增长仅34.4%,但是分红却创下了其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融资融券增长超2倍

    宏源证券的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9.99%;实现利润总额11.8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5%;实现净利润8.6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4%;基本每股收益达到0.5元/股,较上年同比增长13.64%。同时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派现6元(含税)。公司表示业绩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自营业务、承销保荐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增长所致。

    从公司的分红来看,今年可谓是创下了其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从派现纪录来看,上一最高纪录是在2007年,每10股仅派现5.75元,当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538.26%。可2012年,净利增长仅三成,分红和转增确实上市以来的最高。

    从单季度盈利来看,公司2012年第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27619万元、36783.52万元、16027.18万元和6338.31万元,仅第一季度业绩同比下滑18.44%,其余季度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

    从公司业务来看,去年除证券经纪业务下滑19.43%外,其他业务均同比大幅增长。其中融资融券业务增幅最大,去年实现营收14213.91万元,同比增长236.14%;证券自营业务次之,实现营收87657.02万元,同比增长208.81%;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收9547.81万元,同比增长150.17%;直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04.9万元,同比增长78.71%;期货业务实现营收16078.2万元,同比增长62.68%;保荐与承销业务实现营收87427.42万元,同比增长52.07%。

    以上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收入结构中,经纪业务、承销保荐和证券自营业务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合计占公司总收入84.60%。但经纪业务占比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54.70%下降至2012年31.47%,而自营业务的比重攀升至26.6%。

    虽然去年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但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表现良好。去年公司共完成股票主承销7家,主承销金额106亿元。完成并购项目1家,新三板项目1家。

    去年公司共接待投资者调研和采访17次,主要了解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创新举措等。

    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情况显示,在去年第四季度机构建仓的迹象十分明显。中国银行易方达基金、中国工商银行融通基金、中国民生银行银华基金分别减持66.73万股、169.32万股、11.53万股。但中国银行嘉实基金却逆势增持,以472.3万股的持股数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末位。

    资产证券化带来良机

    对于2013年,公司有着深刻的认识。年报称,今年证券行业创新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创新工作将呈现“由点及面、由量到质”的深刻变化,创新将真正成为决定证券公司业绩和行业格局的“胜负手”。

    对此,公司表示未来将围绕投资银行的基础功能建设,在巩固和夯实公司基本业务板块的基础上,突出资产管理、自营交易和场外市场三大业务,改变券商通道化、低端化和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在5%信贷和收益权类资产证券化的假设前提下,即业务成熟前提下,预计此项业务释放的市场空间将在10万亿元以上。资产证券化的开闸,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

    方正证券分析师周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式开闸或将使宏源证券增加约4.62亿元收入,有望成为公司又一业绩增长点,对公司是重大利好。2012年,公司债券承销40家,募资金额达450.04亿元,排名仅次于中信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或将得益于债券承销业务协同效应的发挥。一方面,公司投行债券承销业务有利于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另一方面,投行承销能力是资产证券化产品销售的重要保障。

    虽然今年一季度大盘持续低迷,但据公司发布的2013年一季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今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14.02亿元,同比增长55.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9亿元,同比增长77.39%;基本每股收益0.25元,同比增长31.58%。

    对于业绩的增长,公司称是由于抓住A股市场结构性调整和债市整体上行的机会,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资产管理业务、经纪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也实现增长所致。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