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油在中国作为食用油使用已有千年历史。过去,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无法脱除有害物质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棉籽油为此背负沉重的历史骂名;如今,随着国家相关食用安全标准出台,加工水平的提高,棉籽油产业经济价值已经显现。
背负骂名
“棉籽油一直在为毛棉油背负骂名,我们要为棉籽油现在仍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翻案’。”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教授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是食用油需求大国,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费量已达到3000万吨,但由于我国国产油料作物较少,食用油自给率仅有38%,每年的食用油需求的62%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就在这种油料紧缺的情况下,作为我国第五大食用油种的棉籽油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被公众误读,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过去受生产技术限制,人们无法将棉籽油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除去,只能食用这种未经精炼的毛棉油,后来人们才发现长期食用毛棉油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并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发生过因食用毛棉油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正是由于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使人们至今仍对棉籽油存有偏见。
王瑞元向记者讲述了影响棉籽油几十年不得翻身的一段往事,“相关资料显示,棉籽油在中国作为食用油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尤其在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产棉区更是人们主要的食用油种,但以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小作坊式生产的棉籽油无法脱除油中的杂质及棉酚等有害物质。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湖北等地发现人们长期食用这种粗制毛棉油会导致不育,后来研究发现是毛棉油中的棉酚所致,由此,人们逐渐对棉籽油产生恐惧。实验表明,未经提炼的毛棉油中棉酚含量较高,达到2%,是对人体有危害的。后来随着工艺水平提高,国家也出台了棉籽油食用安全标准,只要棉酚含量不高于0.02%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以目前的工艺水平生产出来的棉籽油棉酚含量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有的甚至比国家标准低40多倍,达到0.0005%,可以说,我们目前对棉籽油的质量控制达到自食用以来的最好水平。”
“凡是国内正规棉籽油加工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来的棉籽油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东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现代工艺加工出来的棉籽油给予了充分肯定。
价值低估
由于偏见,棉籽油不仅仅是在价格上无法实现它的正常价值,其产业发展也一直处于畸形状态。
目前,棉籽油占我国食用油比重为4%左右,而据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兴国教授介绍,目前世界上棉籽油在食用油中平均占比要高于我国的比重,在美国更是高达9%。由于国内对棉籽油存有偏见,导致棉籽油价格远远低于豆油价格,而在美国,棉籽油价格往往是高于大豆油价格。数据显示,2013年3月26日当天美国棉籽油价格为50.82美分/磅,而豆油价格为50.44美分/磅。2012年我国出口的1200多吨食用棉籽油价格也都远远高于国内价格。
作为我国第五大食用油种,棉籽油大部分用作调和油的原料,而由于部分消费者对棉籽油的负面认知,即便是在这些调和油配料表中竟也很难找到“棉籽油”的字眼,导致棉籽油产业无法像其它油种那样形成自己的品牌,盈利和市场空间逐渐被边缘化。
在我国,棉籽油的产业经济价值被低估,其营养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一直被忽略。
“食用棉籽油脂肪酸中含有44.9%至55.0%的亚油酸,能有效抑制血液中的胆固醇上升,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棉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易被人体吸收,吸收率高达98%。”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刘玉兰教授向记者介绍道,“我最近刚带领学生做了一项实验验证棉籽油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实验数据和结果都充分证明了棉籽油的这些特性,它要比其它食用油更适合作煎炸用油,国外一些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也都把棉籽油作为煎炸的首选用油。同时,由于棉籽油比其它食用油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是非常理想的色拉油、起酥油、人造黄油以及特种油脂的原料。”
发展空间大
棉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目前年产量达到130万吨。但棉籽油如何走出负面认知的阴霾,展示出真正的形象,恢复主流食用植物油身份?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各方共同的努力。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棉籽油、花生油等油脂生产,使国产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
在这几种油料中,棉籽油最具提升空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占全球棉花产量的40%,棉籽产量高、品质优。只要国家重视、行业推进、企业负责、民众认可,相信棉籽油产业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