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淮汽车股价逆袭 公司称央视曝光产品营收占比很小

2013年04月15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胡仁芳

    距离央视“3·15”晚会过去将近一个月,因“锈蚀门”事件受损不浅的江淮汽车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上周,从周一到周四,公司股价涨势相当不错,连续四天公司股价累计上涨28%,已经回到“3·15”之前。

    “股价上涨跟公司发布3月份产销快报应该有很大关系。”江淮汽车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同悦、和悦的销量环比有所下降,尤其是3月份后半个月。“锈蚀门”事件给公司带来的品牌形象方面的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期内消除。

    股价两次被“先知先觉”

    3月14日,江淮汽车股价报收于7.22元/股。次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公司生产的同悦、和悦汽车部分零件存在质量问题。受此影响,3月19日,公司股票开盘即跌停,收于6.41元/股。

    随后,江淮汽车于4月1日晚间发布大股东增持公告称,大股东江汽集团已根据前期增持计划,于4月1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4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7%。并且,在未来12个月内,江汽集团将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江汽集团承诺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大股东在此时进行增持无疑是要给投资者一个表态,表明自己看好江淮汽车的长远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告是在4月1日晚间发布,而公司股价于4月1日当天已经上涨了7.02%,报收于6.25元/股。而在释放消息利好的4月2日,公司股价仅上涨1.12%。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了公司发布3月份产销快报之时,4月8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江淮汽车3月总销量为54881辆,同比增长16.71%。其中卡车销量最高,达31309辆,同比增长11.92%;轿车次之,达11983辆,同比增长9.02%;MPV销量5874辆排名第三,同比增长24.34%。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公司股价连续多日涨势良好。公司股价从4月8日当天开始,便连续四天保持上涨态势。4月8日,公司开盘价6.15元/股,至收盘,公司股价上涨3.04%。4月9日,公司股价上涨8.4%,4月11日,江淮汽车报收于7.88元/股,涨幅8.84%。该价格已经超出了公司3月14日、“3·15”晚会前7.22元/股的收盘价。

    对于上述公司股价屡屡在利好发布前一天就开始上涨,有业内不愿具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消息有提前泄露的嫌疑。

    品牌形象受损后遗症难消

    为了减少“锈蚀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公司形象,江淮汽车除了积极应对,召回部分存在质量问题的轿车外,上述公司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公司在向消费者保证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之余,不断推出新产品,4月份和年底公司均有多款新车准备上市,希望通过新车型的上市拉动销量。

    据了解,2013款江淮和悦RS将在本月开幕的上海车展中正式上市。不过,上述人士也坦言,“锈蚀门”事件给公司品牌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只是,同悦、和悦占公司营收比重小,“锈蚀门”事件确实让公司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对公司其他车型销量影响很小。

    据他介绍,3月份上半月,和悦销量还不错,但下半月影响非常大,当月公司和悦销量约为八千多辆,而之前以1月份为例,公司和悦销量达到了一万辆以上。而同悦3月份销量约为2000多辆,之前国内市场约为3500辆左右。

    除了相关车型销量环比下降之外,“锈蚀门”事件给公司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公司形象的受损。“销量下降的影响应该只是短期的,但品牌受损,公司需要去做很多工作去重塑形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江淮汽车来说,今后如何在重塑形象上下功夫才是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公司面临的长期压力。”上述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华青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