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李宁联手凡客清库存 民族品牌现状令人堪忧

2013年04月09日 08:17   来源:重庆晨报   

    “过往的十几年,公司通过批发式运营迅速扩张销售网络,占领市场份额,抢占了第一轮发展的先机。”李宁新的执行副主席金珍君坦言,“但过于激进的发展导致经销商库存增加,零售店铺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全面下降。”有业内人士认为,地摊价式的清仓后,李宁的定位和定价都将会有所变化。马岗也认为,清库存的做法是李宁品牌调整的一个阶段,而随着一些“杂”品牌咼/td>

    “今晚11点,期待。”前晚,凡客诚品CEO陈年在微博上敲下这行字,引来网友纷纷猜测。还未到11点,答案就被凡客诚品副总裁许晓辉提前曝光:凡客诚品上线了李宁正品限时折扣专区,模式走向平台化。

    昨日,一位接近凡客诚品的人士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凡客诚品与李宁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

    不到一天大部分商品售罄

    昨天上午,重庆晨报记者登录凡客诚品官网看到,市场价数百元的李宁运动休闲服饰、鞋裤以超低折扣出现。其中,原价199元的运动T恤只卖19元、原价149元的休闲短裤只卖29元……部分产品已经不足标价的1折。

    点击进入女装卫衣栏目,49件上架商品中,只有5件还显示有货。有消息称,李宁特卖场在凡客诚品上线的第一个小时里,就已经售出了1万件商品。不到一天,大部分商品售罄。

    凡客称这只是一个开始

    “与李宁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会与更多传统品牌商合作,打造一个线上‘百丽’。”接近凡客诚品的人士解释称,百丽既拥有自己的品牌,同时也代理了很多鞋类品牌,而这就是凡客诚品未来的发展模式。

    该人士透露,今年春节前后,陈年频繁拜访了多家传统品牌商,并表示,“凡客诚品都将对传统品牌商敞开怀抱,只要是具有一定时尚度、性价比,以及能够补充我们现有商品的服装类品牌,都可以进入凡客诚品销售。”

    业内人士评价,这次活动让凡客诚品赚得金盆钵满,但李宁的做法却让民族品牌的前景更堪忧。中国物流与供应链联盟理事、汉森世纪供应链副总经理黄刚在微博上感慨:“最低价才19元/件,真正的地摊价,真没有想到李宁会走到今天的窘况。”

    也有人指出,凡客诚品这次是抄袭了唯品会“名品特卖”的概念。重庆一家电商负责人认为:“传统品牌商在寻找清库存的道路自救,但凡客诚品一直有自己的品牌甚至代言人,给传统品牌商充当救生圈非常冒险。” 

    李宁公司

    2012年报亏近20亿元

    门店减少1821家

    财报显示

    价格曾直逼世界一线运动品牌,地摊价甩卖意味复兴计划起航?

    2008年,李宁通过奥运火炬点火,让其品牌登上了巅峰。几年前,李宁几乎与全球二线运动品牌价格相当,甚至一度直逼一线品牌。这也成为李宁在凡客的清仓引来大抢购的原因之一。

    地摊价现“老古董”

    不过,细心的网友发现,在李宁清仓货品中,不少属于“老掉牙”级别的款式,因为大多数上线产品的LOGO竟是李宁“换标”前的!

    2010年年中,李宁推出“品牌重塑计划”,使得沿用了多年的李宁经典旧标被名为“李宁交叉动作”的新LOGO取代,而原有口号“一切皆有可能”也变更为国际化的“Make The Change”。“这些货品至少是三四年前的了。”独立鞋服观察员马岗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去年李宁发布三季报提到库存问题时,业内估计李宁的库存超过10亿。

    复兴计划起航?

    李宁的此次清仓并不突然。

    早在去年年底,李宁便由于巨大的库存问题,提出了“渠道复兴计划”,以期解决过去几年多销售渠道及过量库存等问题,预计所需费用约14-18亿元人民币。李宁公司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李宁公开表示,扩张使得库存增加,直接导致经销商、分销商的盈利能力下降。财报显示,李宁公司2012年报亏近20亿元,门店减少1821家。

    与凡客的合作,被业界认为是“渠道复兴计划”的正式开始。

    线上线下之争

    而通过电商消库存,或许又将让李宁陷入又一个漩涡。

    2012年9月19日,李宁官方网上商城上线。此外,李宁还在淘宝、天猫等授权了多个网络商家,折扣都在5折左右。2012年10月,李宁线上官方商城招募校园代理,代理折扣达到5.5折,并返还12%的销售佣金。

    而去年,李宁的一位县市级经销商发表《电商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意的》的网帖,称线上销售的低折扣已经影响到实体店铺销售,其门店从鼎盛时期的7家变为1家,此帖引发众多经销商跟帖纷纷吐槽,还有部分经销商表示在网上订货拿到门店里卖。

    不过,此次李宁的“清仓”以老库存为主,而较老库存和产品,李宁都已经做了回购,原则上不会对线下店铺造成太大影响。

    鞋服研究者马岗认为,李宁此举是为新产品腾空间。


(责任编辑:刘雅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