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尚普咨询:防止"神药"变"毒药" 抗癌靶向药走向何方

2013年04月09日 15: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抗癌药市场不断扩大。医学的进步正使得靶向药成为抗癌领域的新星,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然而靶向药的使用也有一定前提,商业化背景下的滥用很可能带来灾难。

    尚普咨询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由于老龄化与城镇化,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靶向药的出现可谓是广大患者的福音。然而靶向药的应用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病人体内EGFR基因突变为阳性。不少医疗机构受商业利益驱使,存在药物滥用现象,靶向药有从“神药”变为“毒药”的危险。

    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癌症发病率高的主因。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细胞修复机制逐渐衰退,癌症危险因素也跟着累积。而随着城镇化的深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被诸多“富贵病”缠身,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使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目前,我国城市、农村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已达到168/10万、159/10万,30年内提升了80%。据WHO估计,2008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达282万,占全球总发病人数的2%;其中死亡196万人,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6%。较高的癌症发病率意味着抗癌药的广阔市场空间。

    在多种癌症中,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我国现有肺癌患者约300万,同时每年还会有近60万的新增病例。这一趋势推动了以“易瑞沙”为代表的靶向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靶向药物毒性较少,治疗效果更佳,因为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产生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如果说化疗是正常细胞和癌症细胞一起杀死的话,靶向药物则是精准地攻击癌细胞。如此一来,患者的最终生存率提高,痛苦程度也大为减轻。2012年,易瑞沙在中国的销售额为8亿元人民币,而它的“老对手”特罗凯(另外一种用于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由罗氏制药公司出品),也获得了6.3亿元的销售进账。

    但靶向药的应用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即癌症病人体内有“靶点”——产生EGFR基因突变为阳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基因检测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必要前提,只有相应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适用对象。这一前提给基因检测行业开拓了客源,类似广州金域、深圳华大等知名的第三方基因检测机构,以与医院对接的方式,为门诊癌症病人进行基因检测,以帮助患者确认是否适用,以及选择靶向药物。在当前中国肿瘤医疗市场的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背景下,基因检测的市场容量有100亿元。

    可惜的是,患者的基因突变是小概率事件,一般只有约30%的发生率。而只有当制药商发现某类基因检测的结果使得用药更有效、有利于自家药物的销售时,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推广基因检测。由于中国没有对靶向药物的处方权进行额外控制,也没有在临床治疗上实施强制性的限制,靶向药物的治疗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不知不觉成为大概率事件。对于缺乏临床治疗专业认知的患者来说,如果不符合靶向药的服用条件而自行吃靶向药,并停止化疗,很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最终带来生命危险。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抗癌药物市场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靶向性的、低毒性的、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肿瘤药会有更大机会。靶向药在抗癌领域仍大有可为,但在推广的同时,必须完善配套的基因检测制度,防止“神药”变“毒药”。

    

(责任编辑:朱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