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勿以牺牲内控合规管理为代价

2013年04月05日 09:09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孟扬

  自去年底多家银行被曝出代销业务风险之后,又一场理财产品代销风波浮出水面。据相关媒体报道,一款名为“中铭源华富矿业股权投资基金”的产品,实际上是中铭源公司编织的一个理财骗局,而这款产品曾通过包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募集。

  无论是客户经理假借银行之名私售“飞单”,还是忽视尽职调查代理私募产品,最终的矛头都指向银行———银行的信用中介身份在频发的事件中被严重质疑,不仅声誉受损,导致一部分客户流失,更重要的是,使公众认为银行对客户缺乏应有的责任心,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信心,进而造成信任危机,这会使其在以后的发展经营中面临重重困难。

  就上述中铭源事件,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包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说:“这款产品从2011年11月1日开始募集,之后包商银行很快发现了该产品存在问题。之后,包商银行作为代销方,找到了中铭源公司,该公司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原本募集期为三年的项目,于2012年4月1日提前终止,中铭源公司支付了我行客户的全部本金和收益,另外额外支付了一个月的收益作为合同提前终止的补偿,客户对此比较满意。”

  虽然未造成客户资金的损失,但该事件的发生,还是对商业银行盲目发展中间业务以及忽视内控合规管理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中铭源华富矿业股权投资基金”并非真正由银行发行的“理财计划”,其募集手法,包括了商业银行的四类业务,资金托管、代销包销、个人理财顾问和企业融资顾问。

  近年来,商业银行代理、咨询、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迅猛,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已经成为银行创新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多元化经营和优化收入结构的“标签”,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呈现出跳跃式增长态势。

  有专家称,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在中间业务考核指标的重压下,不惜代价增加代理、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扮靓银行的财务报表,忽略了必要的申报审批程序,忽视了尽职调查工作。

  应该说,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开拓收入来源、改善业务结构的重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一味地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虚增中间业务收入,显然已经违背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初衷,造成畸形的发展模式。

  在采访中,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银行对于资金托管类产品,或者代销类产品,真正去审批合同真实有效性的,是极少数。

  这也引发了监管层对银行代销产品严格的地毯式检查。银监会去年底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对本行代理销售的第三方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包括是否建立对被代理机构的审慎尽职调查和全行统一的内部审批制度及流程、是否建立持续性跟踪评价机制、是否对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的被代理机构建立退出机制等排查点,主要按照营销人员、网点分支以及监管当局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检查。

  而新近下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的,必须由商业银行总行审核批准。

  除中间业务发展的盲目性外,银行在内控合规环节的薄弱是中铭源事件暴露的另外一个问题。“首先是银行内部管理出现了漏洞,如因忽视对员工的教育管理和对银行操作人员要求不到位,导致审查不严,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此外,银行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发展模式,导致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节奏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某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称。

  事实上,加强内控合规管理是银行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银行的业务发展不能以牺牲内控合规建设为代价。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要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尽职尽责教育;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明确操作风险管理岗、分管负责人及其岗位职责,加强操作风险监测、分析和风险提示,扎实推进违规积分管理,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改变和完善考核机制,合理确定和调整存贷款、中间业务及利润等考核指标,淡化对规模、速度的考核,防止因激励不当而导致弄虚作假或短期行为。

  另外,在战略经营上,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要制定好发展战略,不应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要有取有舍,要走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追求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孟扬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