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4月份A股维持宽幅震荡概率大

2013年04月01日 08:33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刘伟

   上周是A股一季度最后一个交易周,结果大盘大跌接近4%,不但将前一周的反弹成果扼杀殆尽,而且使得A股一季度以下跌1.43%报收。在全球股市纷纷上涨的大背景下,A股的弱势格局让不少投资者伤心不已,调查显示七成投资者在一季度亏损,半数投资者不看好二季度行情。从周末消息面看,既有证监会表态IPO重启无时间表的利好,也有京沪渝公布楼市调控细则、房产税可能出台的利空,考虑到目前市场信心比较弱势,大盘也许会借机继续震荡调整。不过考虑到经济复苏趋势有望延续,大盘持续下跌的可能性也很小,4月份A股维持宽幅震荡格局的概率较高。

  3月股市“倒春寒”

  回顾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行情,除了1月份表现不错外,春节之后,A股市场就一直处于调整之中,沪指一直到上周见底2232点才总算见到反弹。3月20日,沪指大涨59.94点,涨幅2.66%,随后两个交易日继续小幅攀升,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反弹行情有望延续。然而,上周市场却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周一大盘反弹仅维持了5分钟,沪指冲高至2344点之后便掉头向下。接下来多头似乎毫无抵抗,尤其是周四,上证指数更是低开低走,最终大跌64.96点。周五大盘创出本轮调整新低后,以2236.62点报收。3月股指跌幅超过5%,创下8个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在遭遇了3月份“倒春寒”的行情之后,不少投资者在今年一季度再次遭遇亏损。调查显示,有七成的投资者出现了亏损,而亏损超过10%的投资者超过了半数。在美股创出10年新高、全球股市一片上涨的大背景下,A股的独自下跌无疑令投资者的信心遭到沉重打击。在对二季度的行情展望中,看跌的投资者占到了半数,看涨的只有三分之一,而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问题就是IPO的重启。投资者普遍预期二季度IPO重新开闸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会对股市资金面和预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短期而言市场要想重拾上升格局难度不小。

  消息面上利空不少

  从周末消息面看,有利好,利空也有不少。市场普通预期的地方楼市调整细则终于陆续出台,北京、上海等地都出台了相关细则,之后估计各地都会相继公布,不过考虑到这一利空因素已经被市场提前消化,地产股或者会触底反弹。然而据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分析,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助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预计房产税2014年左右有望出炉,因此长期看房地产股票依旧承压。此外投资者最为关注就是关于IPO的消息了。证监会表示IPO重启无时间表,4月审核企业自查报告,然而银河证券透露IPO进入倒计时,4月1日召开上市通报会,这两个消息夹杂在一起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在今年3月第三周,尽管单周沪深股市开户数达到17万户,已创一年来最高水平,但与五年前相比仍然下降75%。有分析认为,新股民入市连续四年剧减,显示部分地区股民近“饱和”,这无疑也将利空A股。4月9日三公司将拉开一季报序幕,个股炒作机会将来临,有利于维持市场人气。证监会最新的IPO申报企业情况表显示,3月22日-3月29日间,新增的IPO终止审查企业达到76家,终止审查数量、密集程度创下2013年开年以来之最,对缓解IPO“堰塞湖”有利。总体来看,利空和利好消息都有一些,但由于市场大跌之后信心比较脆弱,市场再度展开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下跌空间不会太大

  虽然A股短期仍有震荡调整的要求,但空间不会太大,毕竟指数从高点调整下来已经超过200点,技术上也需要一个震荡蓄势的过程。上周银监会整顿理财产品市场的消息导致银行股出现了暴跌。从领涨到领跌,银行股角色陡然逆转。在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里,“盯紧银行”几乎成为市场一致认可的战略,银行不倒反弹无忧。银行股的全线溃败,或许意味着反弹逻辑开始悄然生变。机构普遍预期,银行股的大跌或许有反应过度之嫌,优异的年报业绩有望为其构筑安全垫。银行股的大幅回落,正在令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平衡格局。核心的问题是虽然以银行为首的蓝筹股整体估值较低,但如何化解投资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才是行情见底回升的关键。

  中期来看,决定未来走势的核心因素依然看经济增速。3月经济数据即将公布,CPI数据或将重新回到3%以下,有利于中性货币政策延续;从近期公布的数据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92亿元,同比增长17.2%,盈利增速保持回升,进一步印证了经济依然在复苏通道中的判断;大盘权重股进一步杀跌动能不大,诸多利空因素在连续下跌中渐已消化,而城镇化、改革红利等政策将持续释放激活经济。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短期调整不会改变市场中期震荡向上的运行趋势,但同时投资者也要看到市场有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时间来消化,因此4月份大盘维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在金融地产等权重蓝筹股整理的过程中,题材股有望继续活跃。因此投资者要把握好节奏,在市场下跌没有结束前尽量观望或者以轻仓为主。有短线炒作能力的投资者可以快进快出跟进一些题材热点。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