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确定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条任务及浙江省政府对应出台12条实施细则以来,温州金融改革直指“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之困。“围绕金融改革,温州市78个金改项目已全面启动。”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说,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的目标渐露端倪。
民间借贷利率有了风向标
2011年8、9月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国12条”的首项任务就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为了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2012年4月26日,温州在全国首创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由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对各方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有了这个阳光化、规范化的融资平台,民间借贷供需双方的信息透明了,风险降低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13日,全市4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累计借出登记总额19.8亿元,成交总额5.94亿元,借贷总体成功率稳定在30%以上,平均月利率约13‰,逐渐成为全市民间借贷利率的风向标、指示器。
打开民间资本管理缺口
长期以来,温州民间资金两大纠结是钱多投资难和企业融资贵。温州市金融办发布的信息称,全市民间资金高达8000多亿元甚至1万亿元以上,每年并以14%的速度递增。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如此巨额资金像水库的水一样超过警戒线时,必然溢出堤坝泛滥成灾。
温州首创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4家民资管理公司为量大面广的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资金管理服务,核心是聚集民间资金,运作“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
温州市政府大胆创新,支持政策突破,允许民资管理公司以1亿元自有资金作注册资本金为基数,可通过股东额外增资、私募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吸收社会民资4亿元。公司总经理黄永平说:“好比1块钱撬动4块钱,可聚集5亿元民间资金。注册资金增至2亿元,则可撬动8亿元。”
2012年5月,温州市一家包装企业需增一条新生产线总投资1000万,因抵押物不足,资金缺口500万。瓯海信通民资管理公司经可行性分析认为,该企业产品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便以企业应收账款做质押,大胆投进500万元。2013年2月,“信通”公司已提前3个月安全收回投资。到今年3月,全市已开业运营6家,累计组织民间资金6.62亿元支持185个项目发展,有效支持了当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体经济的发展。
温州市金融办介绍,目前第二批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已在鹿城区、永嘉县、高新技术园区等7个县、区启动创办。
立法保障金融创新
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搭建一批金融服务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温州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温州市创建了“金融改革广场”,初步形成了以产权交易为基础,集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林地流转等各类权益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型金融服务平台。
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温州市积极探索设立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推广、推进房产顺位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纳税挂钩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科技保险、绿色保险等试点。积极推广信用贷款,全市完成新增200家以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
为了缓解小微、中小企业融资难,温州市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联合制定了金融服务创新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1+4”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4个实施细则子方案。其中明确对小微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余额的占比“底线”。2012年,温州各大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贷款增加780亿元,增量超过GDP增量4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量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量占全社会融资增量的11%。
目前,温州市已完成全国首部民间融资管理地方性法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初稿,并举行了第一阶段专家论证评审会。温州市政府透露,该条例在地方金融管理职责权限、民间融资备案登记、放款人管理等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