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盐化关联方欠款超5年 坏账计提10%增厚业绩?

2013年03月25日 08:14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王强

  2012年,由于主打产品毛利率下挫,云南盐化(002053.SZ)巨亏1.65亿元,在业绩惨淡的情况下,云南盐化仍旧“装大款”,对应收关联方云南红云氯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云氯碱)5年以上的欠款359.09万元淡然置之。

  更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上述欠款时间已经超过5年,云南盐化仅计提了10%的坏账准备。

  净亏1.65亿

  主打产品毛利率均降

  云南盐化主营盐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公司2006年6月登陆深交所,控股股东为云南轻纺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542.94万元,占比40.59%。

  3月22日,云南盐化发布2012年报称,201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6,543.36万元,同比下降851.32%。

  2012年,云南盐化实现营业收入147,204.05万元,同比下降9.78%。其中,盐硝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6,210.97万元,同比下降2.09%,毛利率为40.97%,同比下降9.61个百分点;氯碱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1,886.7万元,同比下降17.67%,毛利率为-8.92%,同比下降7.87个百分点;电石实现营业收入3,336.88万元,同比下降25.53%,毛利率为-9.24%,同比下降10.07个百分点。

  2012年,云南盐化盐硝产品毛利率下降明显,对此,云南盐化表示,主要受上年“抢盐”风波以及食盐季节性销售因素影响,食盐销量同比降低,影响食盐毛利同比降低11.22%;工业盐市场需求不振,产品价格同比下滑,而原煤等主要成本构成项目的采购价格又居高不下,工业盐产品毛利同比降低62.81%。

  2012年,云南盐化氯碱产品毛利率继续恶化,成为公司亏损的主因,对此,云南盐化表示,氯碱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影响下,PVC市场需求及价格缺乏推动因素,氯碱产品综合效益不佳。

  除了主营产品毛利率下降外,子公司停产也是云南盐化2012年业绩亏损的原因之一。

  2012年2月4日,云南盐化发布公告称,近日接到控股子公司普阳煤化的报告,由于普阳煤化所在地全县水库坝塘蓄水严重不足,负担普阳煤化供水任务的红舍克水库为确保水库周边群众生活用水,目前已停止对普阳煤化生产供水。受此影响,普阳煤化电石生产装置已停止生产。

  2012年,云南盐化各主营产品因种种原因均出现毛利率下挫的状况,且氯碱产品、电石的毛利率均已接近-10%,这些成为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

  关联方占款多年仍不还

  账龄超5年仅10%计提坏账

  虽然公司业绩不景气,但云南盐化却仍“装大款”,对关联方的长期欠款催缴不力。

  云南盐化2012年报应收账款前五名单位科目披露,截至2012年末,应收关联方红云氯碱359.09万元,欠款时间为5年以上。

  经过查阅云南盐化披露的相关资料发现,2012年,红云氯碱仍处于正常营业状态,且云南盐化仍与红云氯碱有正常的业务往来。

  云南盐化2012年报披露,2012年,云南盐化承租红云氯碱房屋,年租金126.51万元。

  此外,2012年12月28日,云南盐化与红云氯碱签订资产转让合同,整体转让云南盐化下属天塑分公司资产及负债。合同约定,资产转让价格7543.26万元,截至2012年12月31日,云南盐化已收到红云氯碱预付的资产转让款3800.00万元。

  2012年,云南盐化与红云氯碱有正常的业务发生,且红云氯碱支付了3800万元的资产转让款,说明其资金并不缺乏,为何359.09万元的欠款,红云氯碱为何赖账多年不还?云南盐化为何又不努力回收呢?

  更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云南盐化应收红云氯碱的359.09万元,欠款时间超过5年,坏账准备理应100%计提,而红云氯碱的欠款,云南盐化仅仅计提了35.91万元的坏账(计提了10%),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了云南盐化的资产值和利润。

  3月22日,云南盐化公开电话未能接通。


(责任编辑:魏京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