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先是年中“过云楼藏书”以超2亿的“天价”成交,后是年尾“广韵楼”宋版孤本《钜宋广韵》以3450万元落锤——在去年惨淡的艺术品市场中,一向低调示人的古籍善本板块大放异彩。仿佛在一夜之间,从“非主流”的小众板块变成了众所关注的“蓝筹股”。
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古籍善本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它的后市走势又将如何?古籍善本究竟是命中注定的“小众雅藏”,还是一个刚被开发的巨大宝藏?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古籍善本价格二十年涨十多倍
当今国内首屈一指的藏书家韦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第一本藏书是武英殿版的《古文渊鉴》。他记得当时这本书的价格是80元。而现在,大概在30万~40万元之间。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虽然以韦力今天的眼光看来,《古文渊鉴》除了“印得比较好看和考究”之外,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但它价格的飞升,可算是二十年来古籍善本市场稳健攀升的一个小小缩影。
国内第一次古籍善本拍卖会是在1994年,由中国嘉德主办。“当时,古籍书店里的书卖到上千元我都觉得贵,但我惊讶地发现,拍卖会上的价格动辄以万、十万计。我还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标错了小数点,对方很不屑,让我甚是尴尬。当时我并不认可这个价钱,觉得花这么多钱买书简直非疯即傻,所以转身就回古籍书店淘书了。不过因为有了对比,上千块的书也觉得挺便宜的了。”韦力说。
而现在韦力很后悔,因为那些当年觉得贵得不可理喻的书,站在今天回望,原来都是“地板价”。
“我为此有些困惑。事物的发展不都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吗?可古书的发展却是一条斜上方的直线。上涨的趋势从未改变,只不过有几年会稍显平缓,有几年则是翻着番儿往上涨。”
拓晓堂是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曾经供职于国家图书馆。20年间,拓晓堂经手的顶级古籍善本拍卖无数。在他看来,古籍善本的价格,每十年左右会遇到一个“分水岭”,涨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地步。
第一个“分水岭”出现在2000年到2003年前后。在那之前,一部明本、宋版、天禄琳琅的藏书,在拍卖场里面卖到10万人民币已经是不错的价格了,20万能“吓倒一片”。古籍善本的世界最高纪录是1999年拍出的宫藏宋版四册《春秋经传》,成交价176万元。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不久,古籍善本的身价突然暴涨:首先是翁同龢先生的一批藏书从海外回到国内,上海图书馆用450万美元购下;然后是2003年,陈澄中先生的藏书从香港回流,国家图书馆的购买价格是165万美元;2005年,过云楼藏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场上,成交价2300万元。古籍善本的价格此时已经在一个全新的价格空间里站稳脚跟。
第二个“分水岭”在10年后的2012年出现了。一直稳步前行的古籍善本市场出现明显“提速”。曾经在2005年拍出2300万元的“过云楼”藏书再次现身拍卖场,成交价格已是2.16亿元。当年年底,在北京保利的“广韵楼”藏珍贵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其中最重要的一册藏品——宋版孤本《钜宋广韵》拍出3450万元的价格。而10年前,被上图以450万美元打包买下的翁氏藏书,其中一种宋版书的价格,恐怕也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全部书价。
“从古籍善本二十年拍卖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不同板块的启动有早有晚,但整体价格都上涨了至少10~15倍。”拓晓堂表示。
藏家指引:
如何在“牛市”中花“小钱”买好书
谈到古籍善本的收藏,韦力告诉记者,这类藏品投资回报率太低,几乎没人愿意造假:造一部假的古书,首先你得先找几百页古纸来。就算找到了,拿出其中百分之一画一幅古画不是更好?轻而易举就能卖到上百万,为什么要将它用来做只能卖几万元的古书?而且古书还需要刻版——这个工艺非常难;还要找古墨来印刷——现代的墨仿不了,一眼就能看出来。专家给了以下两点建议,供初入行者参考。
从最熟悉的范围入手收藏:拓晓堂认为,古籍善本的“门槛高”是一个误区:“进门确实不容易,但是进来之后就简单了。不像古书画、古瓷器,有真伪难辨的问题。但对古籍善本进行校勘,包括对纸张、内容、墨的评判标准都是客观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我一直鼓励初入行的藏家不要胆怯,可以从最熟悉的范围入手收藏。比如从近代的、民国的、甚至是建国之后的书籍开始收集都未尝不可。一边买,一边学习。”
可进行系统收藏: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表示,收藏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古书,且逐渐形成系统,是藏书的一条捷径。“比如明代著名收藏家范钦,他的天一阁收藏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收了多少了不起的宋版书,而是他收的都是明代的地方志之类的东西,当时非常不起眼。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现在天一阁的藏书是关于明代地方志最为齐全的。”而岭南著名的藏书家王贵忱先生,也是一位独辟蹊径的藏书大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收藏和古钱币有关的古籍。最后,他收藏的600多本相关古籍都捐赠给了中国钱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整体价格上涨了至少10~15倍
古籍善本板块价格每十年提升一次
2000年到2003年
第一个“分水岭”
2012年
第二个“分水岭”
古书值钱但藏书品位差
韦力告诉记者,古籍善本当中涨势最“凶猛”的版块是殿版书。“殿版书相当于今天发的政府文件。因为不计成本,所以用的是最好的纸、墨、装帧。但从内容上说,并无太强的可读性。古代藏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藏书原因是对古书进行校勘。很显然,殿版书并没有太多的校勘价值,所以并不为历朝历代的藏书家所重视。但到了当代,殿版书因为比较漂亮,所以颇受追捧,曾经被读书人认为最便宜,但现在的涨幅甚至远超宋版书。”
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青年藏书家梁基永告诉记者,现在古籍善本市场中“凑热闹”的不少,“涨势最猛、卖得最贵的通常都是一些形式上好看的书。套色的书、内府刻本都卖得贵,如果前面有个皇帝的大印就更值钱了;版画书也卖得好,因为谁都看得懂。可以说,现在是古籍善本最值钱的年代,同时也是藏书品位最糟糕的年代。”
但梁基永认为,这对于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市场上被资金力捧的古籍可能没什么价值,不被关注的反而有可能是块宝。许多没有特别雄厚的资金,但又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有很大的收藏空间。”
韦力一直秉承着传统的藏书观,坚定地认为经部书最有收藏价值。但经部书晦涩难懂、通常做得也不漂亮,所以一直卖不过集部书,价钱甚至不到其四分之一。这就给了韦力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收藏心中所爱的机会。
梁基永则对经部书不太“感冒”,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经部书已经丧失了学术研究价值,反而是史部、集部当中的不少古书,更生动客观地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韦力:
仍是价格“洼地”
对于古籍善本的表现,韦力既困惑又忐忑:“不知道击鼓传花最后会在哪里停下来。”但他同时也对这个板块充满信心:“我认为,古籍善本今天的价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表现。特别是和古陶瓷、古书画对比的话,会发现古籍善本的价格事实上还在‘洼地’。”
“在古代,藏书是收藏的第一大类,古籍的价格也一直远在书画价格之上。我曾经看过一张二三十年代罗振玉在内地开古籍书画店时的价目表。跟古书相关的宋拓本的一个碑帖,要上千大洋,而董其昌之类的古代名家的画,价格在百十来个大洋,刚刚崭露头角的齐白石的画,价格在二十个大洋左右。”
不难发现,虽然最近古籍善本频频拍出“天价”,但即便是顶级的善本,其价格也无法和相同级别的书画同日而语。
韦力认为,今天的藏家显然是对瓷器、书画、家具、玉器这些“视觉冲击力强”的藏品更加看重,而这也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收藏观。“我不知道过云楼拍出2个多亿元是不是太高,但如果齐白石的一张画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拍出4个多亿,那这批书卖2个亿只能说还是太便宜了。无论是从文物价值还是历史价值而言,这批藏书都远远超过一幅齐白石的画作。”
PK
拓晓堂:
价格已达“国际水准”
拓晓堂并不认为古籍善本和陶瓷、书画有横向对比的意义。“谁应该比谁贵,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古籍善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地位很高,但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可以借助这些书获得功名、入仕途。乾隆编《四库全书》都会去找那些知名的藏书家,给他们的待遇也不一样。但现在,这些很现实的好处都不存在了。当今市场上什么可以卖得好?一个就是你的东西真好,一个就是收藏群体比较大,进入的资金比较多,价格才会被抬高。但古籍善本门槛太高,所以基本上注定只能是小众收藏,难以变得大众化,不像书画、陶瓷,一般人都能有个基本的感觉。而一本书好不好,只凭品相无法得出结论。收藏古籍善本,需要有校勘、辑佚的能力,一般藏家难以企及。”
拓晓堂更愿意将目前国内的情况同国际做对比,并且由此得出“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已经不算低”的结论:“古籍善本市场在国外发展得很早,也非常成熟。比如《浮生六记》的手稿本,在日本、欧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它的拍卖价是1000多万元;苏富比拍过一个达·芬奇的零散稿本,成交价是3000万元。可见,目前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确实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拓晓堂说,古籍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其实他也有点“看不太懂”。“市场本身是不可琢磨的,但我目睹了古籍善本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知道它具有二十年的扎实积累。它目前的价位,是一层层铺垫出来的,并没有明显的炒作成分。基于这个理由,我相信这个市场在未来还是会有比较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