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揭秘五洲在线:与阿里小贷打不同的金融牌

2013年03月24日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在电商界,并非只有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平台才会向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类似五洲在线这样专注于电商仓储系统业务的服务商同样可以伸出援手。

    亿邦动力网获悉,五洲在线电商有限公司不声不响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已接近一年,虽然不便对外透露具体数据,但在解决品牌商资金周转方面,已累计了不少经验。

    据悉,五洲在线原本是一家电商代运营业务为主的服务商,但随着电商环境复杂,以及电商企业需求的转变,其业务模块正在朝着内外双循环的供应链整合的方向果断调整。

    自2012年上线金融服务以来,五洲在线在增值服务领域既可以分享更多的蛋糕,同时帮助客户成长方面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五洲在线金融负责人黄毅向亿邦动力网介绍,在过去一年的积累过程中,五洲在线金融已经将电商生态链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并在此需求基础上整理出模型,最终实现产品落地。“去年相对粗放,客户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南,服装服饰、3C家电类商家居多(货可保值、风险低)。但今年的需求会明显增多,我们预计供应链金融会出现井喷。”

    黄毅指出,电商虽然在前端营销层面有优势,但供应链的管控上仍然与传统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品牌商的销量虽然放大,但自有供应链资金则吃紧。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账期或多或少均存在延误,资金回流速度变慢,因此在库存周转出现滞缓的时候,品牌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而现金流则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脉。

    亿邦动力网了解,目前五洲在线主要提供两种金融解决方案:一种是仓单质押贷款,需求较为普遍,即通过对仓库存货进行估值,抵押贷款。这种融资方法常见于B2B领域,但区别是五洲在线多为小商品提供资金支持,而B2B则以大宗交易居多。

    另一种则是资金物流托盘,这种服务往往针对国际大品牌或热销品牌,其动销率较高,周转速度更快,资金额度需求较大。在这种模式下,五洲在线相当于品牌总代,可先行将部分货款支付给企业,再协助品牌商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平台,并负责收款,最终形成闭环。

    “五洲在线融资的特点是按天计息,贷款利率大概在万分之六左右(天),根据不同的品牌,贷款额度从50万到250万不等。而且是随借随还,品牌商待资金回笼之后随时都可以还款。”黄毅指出,无论采用哪种融资模式,其前提是基于五洲在线强大的仓库、网络系统和客户资源。而这一点也是五洲在线金融区别于阿里、京东等电商金融的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分析,电商金融更多是采用订单融资,不牵涉到仓里的存货,但问题在于商家受限于平台,一盘货要分到多个平台寻求贷款,不够灵活。

    相比之下,五洲在线已开展云构架的全国分仓布局,从而便于协调和管控异地仓储,缩短产销周期。同时,五洲在线还引进了分销的商业模式,帮助代理商从事批发业务,从而拓宽商家的营销渠道。

    关于2013年发展方向,五洲在线金融将从两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做好开局,在行业里扶持典型品牌,形成示范效应,从而让金融产品和模式逐步向企业客户渗透。二是加强同各个B2C平台的合作和业务延伸,扩大覆盖范围。

    “五洲在线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仓储配送服务一体化,实现多电商平台系统对接和流转,通过专业的B2C仓储,根据配送特点进行服务,从而带领客户成长,为客户节省成本。“黄毅说道。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五洲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定位于为品牌、商家提供电子商务系统、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其核心团队均来自Oracle、Dell和四大管理咨询、互联网、无线、电子商务、服装传统领域。

    

(责任编辑:毛宇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