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5期“经济每月谈”于3月19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与会嘉宾就如何建设城镇化进行了“把脉”。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措施。
城镇化不是人口比例增加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表示,不要在“城镇化”和“城市化”、“城镇”和“城市”两个概念上再引起一番新的争论。实际上,所提的“城市化”,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的“城镇化”,这是一对“同义词”。
王国平指出,“21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中国城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城市化已成为人类进步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力。”
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刘森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要求,提高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县城、镇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地域人们的幸福感。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然规律。
刘森表示,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从新乡市的情况看,2012年新乡市工业化率达到了52.4%,高于城镇化率近8个百分点。
第一,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各种矛盾的聚焦点;第二,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新型城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变城乡面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以往的城镇化道路不同,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发展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把脉”城镇化
王国平认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须也只有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王国平指出,城市群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集聚与扩散运动的必然结果。
王国平认为,中国城市化要成为21世纪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就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就必须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吉林省四平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国祥认为,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城镇化规模的扩张,但是内在根本的原则是人向城镇、城市聚集的过程,实质是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布局的新调整和变化。
石国祥指出,要想推进城镇的建设,一定要研究城镇生产要素的聚集,来支撑这个产业的聚集,才能形成城镇发展的格局。这是在城镇化进程当中作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要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王国平认为,城市发展离不开“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只有坚持工作重心与工作重点的结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才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石国祥也指出,在解决城镇的发展上,要破解土地流转的难题,要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农业的发展。此外,农民和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问题也需要解决。
注意防止“城市病”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城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
王国平指出,我国短期内要解决“城市病”问题难度很大。当前,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如何避免各方面“城市病”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系统性城市运行风险爆发,是城市管理者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
王国平指出,要推进城市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美好的城市生活,就必须正视并破解“城市病”。只有破解“城市病”,才能真正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必须坚持“先治病、后发展,边治病、边发展,寓城市发展于治理城市病之中”的方针,从而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城市化的共识。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是手段,创造美好生活才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最终目的。
石国祥指出,可以通过消费转移,解决城市病当中的一些矛盾,使它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