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万得城“告别”中国市场致富士康渠道扩张受挫

2013年03月06日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外资家电连锁或将全军覆没

  分析人士认为,消费习惯决定商业模式,外资品牌并未理解中国消费习惯,在中国市场无法“接地气”,因此相继遭遇失败

  ■本报记者 贾 丽

  2011年春,美国最大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又是一个春天,全球第二、欧洲第一的消费电子零售商万得城不得不在上海关闭7家店,而这7家店乃万得城在中国市场仅有的连锁店,至此万得城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万得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鸿海集团的富士康由“代工王”向“渠道王”扩张转型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万得城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万得城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万得城淮海店仍旧作为客户中心形式保留。”对于员工如何安置,则称公司会对部分员工进行补偿。

  但是,大部分万得城员工必须早作打算。一位万得城家电客服人员告诉记者:“4月30日前客服电话还是可以打通的,之后我们是否还在这里工作就不知道了。”据了解,目前万得城员工工资还有一部分未发放。

  万得城中国公司分别由麦德龙、德国亿万富豪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25%股权。

  事实上,万得城在华发展之路一直风波不断。自2010年11月万得城在上海淮海中路的第一家门店正式开业以来,由于水土不服,万得城一直未能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入华不足8个月,万得城又突然更换高管,大股东麦德龙采购副总裁Frank Bussalb接替汤旺涛出任中国区首席执行长,然而此举并未扭转颓势。

  百思买的退败并未让万得城获得更多的机会。在两大股东麦德龙和富士康的磋商之下,万得城宣布关闭其旗下7家门店。据麦德龙方面透露,除了关店之外,其同时还在寻找潜在投资者。

  据悉,万得城七家店在关闭前已经严重亏损。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表示,电子商务的激烈冲击和自身经营模式有问题是万得城业绩不佳主因。一方面,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大量分流了线下实体店的客户,在经营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线下家电连锁生存艰难,同时万得城买断经营的模式更使得其陷入了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

  “万得城在中国市场的全数退出,对其在国际市场影响不大,此前万得城在中国试水性布局,伤身不伤元气。”家电行业专家、夸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步尘表示。富士康自主品牌战略遭挫折

  万得城败走中国,无疑将对鸿海集团重启沉寂多年的IT渠道扩张计划造成重创。

  在富士康全面进攻的零售计划中,包括赛德数码广场为主的IT大卖场、大型零售专卖店万得城、小型电器连锁店—万马奔腾商店、敢创数码为代表的超市和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

  万马奔腾商店不断减少,飞虎乐购收缩,意味着富士康零售攻略收效并不理想。而万得城则主要担当着在中国市场与国美、苏宁等零售连锁巨头PK的重任。如今万得城失败,鸿海的富士康品牌战略再遭重大挫折。

  “随着富士康代工模式遭受质疑,郭台铭提出建立自主品牌战略,首先以铺销售渠道为主,一方面是万得城进军中国零售市场,同时建立‘万马奔腾’,但均遇挫,富士康自主品牌战略推进意义不大。“刘步尘认为。

  外资品牌或将全军覆没?

  无独有偶,近日有传闻称,日本最大家电零售商山田电机也打算退出中国市场。“山田电机坚守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其发展一直也颇为艰难,目前尚在沈阳、天津有不超过五家店。”业内人士称。

  这也是除了沃尔玛、百思买、百安居和万得城之外,又一家在华发展遭遇“滑铁卢”的外资连锁品牌企业。

  在著名产业经济评论洪仕斌看来,外资连锁品牌在中国失败是必然的。万得城等外资品牌连锁店店面的产品一般按品类陈列,而本土连锁店对产品更多地以品牌陈列。本土连锁店经营品牌,而外资连锁店经营的是产品。但消费习惯决定商业模式,外资品牌并未理解中国的消费习惯,在中国市场无法“接地气”,相继遭遇失败。

  刘步尘则表示,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相较有其自身特点即买断经营,没有账期,采取现金支付,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供应商,但对自有资金要求极高,企业压力增大。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大连锁高速发展时代已不复存在。如山田电机亦退出中国,则意味着所有外资连锁品牌在中国市场全军覆没。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