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东盟5国成资本新洼地 "中国制造"需保护产业生态

2013年02月28日 11: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捷 程群

    近年来,以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组成的“东盟5国”对外资吸引力逐步增强,大有超越“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引擎之势。

    专家认为,“东盟5国”经济的发展,能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服务、技术产业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提醒,中国在向东盟转移制造业的同时,也需注意保护制造业产业生态。

    东盟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推算显示,“东盟5国”在2014年名义GDP有望达24363亿美元,将首次超越由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组成的“亚洲四小龙”的24082亿美元。而在2002年,“东盟5国”的名义GDP总和还不到“亚洲四小龙”的一半。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说,在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之时,亚洲已走在全球经济增速前列,调整和变革已成为东南亚各国当前发展的主题。

    与此同时,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正不断增强。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1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369.9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其中对东盟出口200.7亿美元,增长48.8%。

    多位长期从事中国与东盟问题研究的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东盟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也出现向东盟国家转移的趋势。

    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2年进行的年度调查报告中,印尼和泰国的排名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东道国”中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东亚国家,尤其中国的工资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

    中国将受惠于东盟经济发展

    多位专家认为,“东盟5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有效承接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服务、技术、人才等领域发展带来机遇。

    “东盟国家是我国低端制造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中国劳动力成本提升,制造业发展至今,需要产业升级、优化,把一些低端的东西转移出去。

    “这些国家已处于亚洲和亚太产业链中间,因此我国产业转移过去可以很快加入到各区域合作之中。”张蕴岭说。

    此外,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在本国之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说,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本来就整合在一起,利益相通,因此未来制造业转移、升级,也是整个区域在整合升级,未来中国和东盟将一同构成世界制造业基地,这种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有帮助。

    专家同时预测,东盟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后,人才、物流、技术等需求将急剧增长。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说,东南亚人才储备并不充足,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有依赖,中国可以给他们提供中高端人才。

    在未来对中国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还有较大需求的是东盟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东南亚城镇化进程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相似。”杨沐说,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加快,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随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中国城镇化的经验,制造、建设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东盟国家非常喜欢。”

    合作促共赢仍需保护制造业生态

    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向东盟国家转移、本打算转移到中西部省份的制造业向东盟国家转移……“东盟制造”不可避免给“中国制造”带来一定挑战,专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在发展中积累的制造业生态产业链以及劳动力素质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转移升级中需注意保护制造业整体生态。

    “应将制造业主体留在国内,避免过度转移。”袁持平说,制造业产业体系好比生态系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等产业之间需要相互匹配,在生态系统中各占一定比例,在共生发展、保持多样性的条件下,整个产业生态才能发展好。

    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的基础,美国近年来就提出制造业回归。袁持平建议,针对国内出现由薪水上涨、新生代民工观念转变等因素引起的民工荒等问题,要加强措施落实解决,保护中国产业后备力量。

    也有专家建议,针对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工、产业体系优化等问题,应考虑全国一盘棋,完善产业链,加强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间协作、沟通。

    而针对引入外资对中国中小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张蕴岭建议,政府的政策由优惠外资引入低端制造业转为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培育一批本土企业。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