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舜天船舶三高管敏感期减持 律师称公司涉嫌内幕交易

2013年02月21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曹卫新

    在信息敏感期违规减持向来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领域,然而,有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在舆论的重压下依然我行我素。

    日前有投资者对舜天船舶三位高管于2012年9月17日的减持行为提出异议:总经理李玖、时任董秘冯琪、副总经理翁俊在知晓公司即将参与一项金额为16.5亿元桥梁建设项目招投标,同时中标公告未对外公布前对自家股票进行集体减持或存在违规之处。

    采访中有律师告诉记者,作为内幕交易知情人,三位高管的减持行为难撇清内幕交易之嫌。

    造船企业接到16.5亿元造桥邀标

    舜天船舶主要经营远洋支线机动船舶建造业务和非机动船舶建造业务,造船是公司的主业。2012年9月7日,公司收到了一项桥梁建设项目的招标邀请。

    据公司2012年10月26日公告,淮南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淮南市交通运输局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对淮南市九龙大道、淮南市国庆东路延伸段(新四军纪念馆-上窑街西)、孔李淮河大桥建设项目中II标段孔李淮河大桥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2012年9月7日,招标方向舜天船舶发出了《投标招商书》。

    公告显示,这一桥梁建设项目金额为16.5亿元加融资费用,合同期限预期3年,合同期年均收入占公司201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1%,将对于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记者在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上找到了这次招投标的公告,发布时间为2012年10月22日,中标候选人有三家,舜天船舶为第一中标候选人,另外两个候选人分别为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路桥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据中标公告,舜天船舶在2012年10月25日收到了中标通知书,确认中标。承接这一项目,舜天船舶坦言公司在该业务领域经验不足,该业务产生利润的模式与船舶行业利润产生的模式不同,且毛利率也可能不同。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中标第二候选人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一级总承包施工企业,第三候选人安徽省路桥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主营公路、桥梁、隧道、港口、航道、交通等业务。两家公司均涉猎桥梁建设方面的业务并拥有桥梁建设资质。相形之下,舜天船舶该项目上的实力显得弱了些。

    一块16.5亿元的大蛋糕何以能被一家缺乏桥梁建设经验的造船企业拿下呢?这着实让投资人觉得蹊跷。

    采访中,公司方面表示,此前也有投资者致电询问这一事项。这一项目虽属于桥梁建设方面工程,但公司不涉及桥梁建设资质的问题。记者追问公司具体提供哪些服务时,工作人员却表示详情未公告不方便透露。 

    利好公布前高管逢高减持

    同样让投资者疑惑的还有高管在招投标事项未公布前的集体大规模减持。

    2012年9月17日,公司总经理李玖、董秘冯琪、副总经理翁俊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以18.25元/股的价格分别卖出200万股、40万股、80万股。限售股解禁后减持原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问题在于这一减持行为发生在公司招投标过程中且中标尚未对外公布期间。

    2012年9月14日,公司发布了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2012年9月11日、9月12日、9月13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了20%。记者发现,公司股价从9月7日开始即出现了上涨势头,当日成交量为23140.2万元,明显高于此前多个交易日。9月11日,舜天船舶放量冲高涨停,13日再次涨停。9月14日在临时停牌一小时复盘后冲至20.63元/股回落,当日跌5.26%。也就在公司股价创新高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公司高管即选择了逢高集体减持。

    依据《证券法》第七十四条对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界定,李玖、冯琪、翁俊作为公司经营管理层是内幕信息知情人。2012年10月26日,投资者通过中标公告知道公司在过去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参与进行了一项金额为16.5亿元的桥梁建设项目招投标。相比一般投资者,公司三位高管近水楼台预先知道公司收到淮南方面发来的招标邀请,在中标结果未公开前,高管的减持行为让投资者很气愤。

    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否认了敏感期减持一说。对方表示,公司每天要收到很多招标邀请,不可能每项邀请都参与投标,9月7日公司确实收到了淮南方面的招标邀请书,在不确定是否能中标的情况下,高管减持的时间不在信息敏感期。

    一位多次参与招投标工作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邀请招标特点在于有针对性,竞争范围有限,其公开程度虽然逊色于公开招标,但对于企业来说邀请招标是最好不过的招投标形式,因为往往受到邀请的公司其中标命中率很高。

    相关律师在采访中也表示,企业招投标结果的确存在不确定性,但舜天船舶三位高管作为经营管理层,在市场上其他人不知道公司有可能会参与这么高金额一个项目的招标,集体减持的行为不太妥当,难撇内幕交易之嫌。

    三位高管的减持行为究竟是否涉嫌内幕交易,去年9月份近一周的疯涨是否有信息提前泄露,相信只有监管部门才能给出答案。本报将继续跟进报道。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