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央行:1月新增贷款1.07万亿元

2013年02月09日 07:19   来源:广州日报   

  金融快讯

  央行昨日公布了201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余额6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3340亿元。1月新增信贷略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但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超出市场预期的14%不少。

  专家认为,贷款明显增多表明经济增长温和回升背景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稳步增长,由于年初一般是信贷需求旺季,银行也倾向于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

  1月新增信贷同比增长15.4%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2.1个和3.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8.8个和1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5万亿元,同比增长4.4%。当月净投放现金7790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建认为,受存款大幅增加的影响,1月M2同比增长15.9%,较上月末显著提升了2.1个百分点。存款大幅增加加上股市继续向好、企业经营活力也有所恢复,当月M1增长15.3%,较上月大幅提高8.8个百分点。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68.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人民币贷款余额6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3340亿元。1月的新增信贷创下了2010年2月以来新高,2010年1月新增信贷1.39万亿元。

  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6157亿元和3340亿元。鄂永建表示,贷款明显增多一是因为在经济增长温和回升背景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稳步增长。再者,由于年初一般是信贷需求旺季,银行也倾向于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以较早获取收益,此外,去年末贷款增加不多,部分项目因而会推迟到今年初,这也有利于信贷投放增加。最后,由于当月存款大幅增加,存款情况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1月前三周放贷已过万亿元 月底压量

  业内人士分析,去年12月底,银行基本不发放贷款,再加上同业代付的监管入表,很多项目贷款被压到今年1月初集中放款,造成新年伊始银行新增信贷投放激增。而此前传出了银行放贷凶猛,监管部门约谈了多家银行进行限贷,工行方面称没被央行约谈没有停贷。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银行月度信贷额度限制已执行两年多,1月末多家银行其实已经收紧了新增贷款投放。

  光大证券资深分析师钟正生认为,1月前三周放贷已经过万亿,假如没有央行的月末压量,1月信贷本可轻轻松松地干到1.2万亿~1.3万亿了。足见商业银行“早投放,早安心”的实用态度,以及央行“盘活存量信贷,严控新增信贷”的谨慎态度。

  上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4万亿元

  初步统计,201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3340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793亿元,同比多增1941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061亿元,同比多增41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054亿元,同比多增1807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812亿元,同比多增602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201亿元,同比多1759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44亿元,同比多163亿元。

  光大证券资深分析师钟正生认为,1月金融数据的几个关注点,首先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刚过一半)。其中近一半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恢复得没那么快,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贷受限仍然较多。其次,表外融资继续迅猛扩张。去年年底四部委的联合发文还没真正落到实处。此外,M1增速回升较快,应会被解读成经济活跃度提高的一个重要信号。

  预测: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受年初因素消失的影响,加之春节假期因素,鄂永建认为,预计2月新增贷款会有所回落。全年来看,综合经济增速小幅回升背景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平稳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条件下银行保持一定信贷供应能力,预计全年信贷投放会适度增加,维持全年新增贷款在9万亿~9.5万亿元左右、余额增速有所回落的判断。

  此外,鄂永建分析称,未来货币政策仍会保持稳健,实际操作趋于中性。而在贷款利率已经趋于下行、物价重新上行的复杂局面下,加之出于对中外利差过大加剧资本流入的担心,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准备金率方面,新增外汇占款有所回升降低了准备金率下调的必要性,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在上半年信贷需求较大时小幅下调的可能,之后则保持稳定。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