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祝福的话,互相祝贺。而这时,新女婿一般都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日子一般选在年初三或初四。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
春节意味着春天来临,万象更新,于是,节前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成为一种传统。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中国各地的年俗有很大的区别。北方过年的习俗一般是贴窗花、对联,吃饺子,挂灯笼;南方则一般放鞭炮,个别地区要舞龙。
老北京人过年,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
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孩子们随心玩耍,抽陀螺、玩牛牌、吹琉璃喇叭、点走马灯……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沿着中国的版图往南,年俗便越来越体现出差异性。上海的春节习俗,除了与多数地区相同的吃年夜饭、“守岁”等外,还有烧“头香”,撞“头钟”的习惯,到子夜时,有一些人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
澳门的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与传统的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习俗相同。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的花市办3天,这3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从“开年”这天起,3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特别的在于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意味着春节各种庆祝活动的结束。元宵节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提着形状各异的灯笼,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玩龙舞狮是南方很多地区过年的必备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