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国际化 需加建资本市场防火墙

2013年02月04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国际上对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一部分的期待在加大。但是,在实现这一切之前,我们一定要对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充分的认识,要做好一切预案,甚至要逐渐构建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防火墙,防止仓促上阵,临阵磨枪

  ——丁一凡

  ■丁一凡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而有关人民币应不应该加快国际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注意什么的辩论反倒少了些。

  其实,人民币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已经被广泛使用,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储备少量的中国国库券,某些外国企业向中国出口时也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中国采不采取措施促进这一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似乎都无法阻挡。

  然而,当国际舆论热议人民币国际化时,它们指的并不是这种事实,而是对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未来评估。有人认为,人民币很快会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重要货币;还有人甚至认为,人民币会代替美元,成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货币”。若如此,人民币还有一个重大的坎要迈,那就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只有当中国的资本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任何人可以随意用人民币买卖市场上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意拿人民币兑换各种货币时,人们才会愿意大量储备人民币。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中国还应做什么准备吗?

  一、进一步深化汇率改革。很长时间以来,人民币的汇率一直与美元挂钩。后来,改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后,也一直与美元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汇率关系。这种汇率制度之所以可行,还是因为中国保持着对资本账户的管制,不允许外部资本大出大进。资本账户开放后,为了应付经济周期的波动,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仍非常重要。在资本自由流动、自主货币政策(利率)和固定汇率这个三角关系之间只能选择其二,不可能三项全选,所以人民币必须放弃基本固定汇率,而采用浮动汇率。

  人民币采用浮动汇率后,会引起中国经济各部门利益的重新分配。汇率比较固定时,制造业部门不需要考虑汇率风险,甚至微薄的利润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汇率浮动后,表面上很高利润的生意也可能成为赔钱的买卖,因为到付账时如果汇率大变,那些利润根本无法弥补汇率的损失。为了对冲汇率风险,制造业企业不得不求助于金融企业,而金融企业则找到了新的赚钱机会。如果说中国做事都讲究渐进,要“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在全面开放资本管制之前,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让汇率逐渐浮动起来,恐怕是现在就该考虑的问题。

  二、必须找到新的预防资产泡沫的办法。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纷纷采用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参与经济全球化。随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鼓励下,它们又开放了资本账户,大量外部资本涌入,引起资产泡沫膨胀。最后,金融泡沫破裂导致了1997年严重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资本市场很不稳定,房地产市场成为风险最小的唯一市场,大家都挤着去投资,明显存在着很大的泡沫,前些年的刺激经济措施又给这些泡沫加上了些泡腾剂。中国政府发现后,采取措施遏制投机,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防止了系统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然而,开放资本账户后,大量的外部资本会流向中国套利,很容易重新推高房地产的泡沫。那时候,外来资本加上本地资本会让房地产市场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主要用行政手段压抑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这些手段还能有效地控制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房地产泡沫吗?

  为了应付未来的资产泡沫,是不是该采取疏堵兼用的措施呢?一方面要考虑某些国家已经采用过的对短期流入流出的资本征收临时税的办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企业债券、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长期债券等比股票风险小一些的有价证券似乎还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三、要防止外汇储备迅速流失。在东南亚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前,它们中的许多国家都有较高的外汇储备,因为它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量出口,换回了许多外汇。然而,资本账户的管制解除后,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富人可以到处旅游,可以随意兑换外汇,到外国去大手大脚地购买高档奢侈品。还有一些企业跑到海外去筹资,借国内外利息不同套利,但到期的债务就需要靠换外汇支付。这就造成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危机爆发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出现了经常项目逆差,外汇储备已经无法对付大量到期的外债。

  中国要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中国的社会分配不均已成大家的共识,而中国的富裕阶层既很喜欢发达国家的那些高档奢侈品,也有消费能力。让这一群体敞开口消费,这些绝对比例不高的人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数量,也会让外汇大量外流。另外,中国的巨额资产拥有者往往有些“原罪”,他们仍不放心自己财产的安全,不时地向海外转移着部分资产。如果资本账户全面开放,大量的资本外逃会不会发生?会不会出现外汇的挤兑?其实,现在到海外投资的时机并不好,许多转移出去的资金转了一圈又跑了回来,因为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在发达国家投资的回报率。要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让高档国货成为新的奢侈品代表,不必让中国的消费者花费大笔外汇去购买那些外国名牌。

  综观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美元受美国债务的拖累,信誉在下降,中长期的汇率在下跌;欧元虽然有所好转,但欧洲经济仍面临着巨大的衰退的威胁,债务仍是中长期威胁欧洲的定时炸弹;日元因日本政府的债务不断攀升而失去了部分已有的阵地,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其他的“硬通货”,如英镑、瑞士法郎等都因本国经济规模太小而无法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国际上对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一部分的期待在加大。但是,在实现这一切之前,我们一定要对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充分的认识,要做好一切预案,甚至要逐渐构建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防火墙,防止仓促上阵,临阵磨枪。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