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促外需与扩内需两手不可偏废

2013年02月01日 07:16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周小苑

  近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2-2013)”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和发展的大国,中国经济未来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既要抓内需,又要促外需。在不断强调稳定和扩大外需的时候,不能忽视国内市场需求对经济和整体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在当前特别强调扩大内需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外需,因此,扩内需和促外需两手都不能偏废,双轮驱动才能使经济发展平稳运行。

  发展外贸仍要坚定不移

  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美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需求不断萎缩。这使得过去30年来主要通过外贸拉动增长的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大幅下滑,对外贸的过分依赖的增长模式正在受到更多的质疑。

  “有人总觉得我们过去一段是外向型经济害了我们,我不这么看。”面对质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离开了外贸是不可能的。过去总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外贸靠出口好像依赖程度太大了,我觉得不算很大,外贸还是要发展,因为我们还是较穷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较大的外贸,产品质量也很难提高,国家也很难得到富裕,这是所有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展外贸而富强起来的。

  “外贸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直接利用了多少外部资源,创造了多少就业,贡献了多少GDP。”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考察,已经连续30年维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终将减速,更应通过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在以往高增长市场上占据强有力的市场地位。让我们看看日本家电等支柱产业今日的萧条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近些年来开拓外部市场不力所致。这样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对中国来说,未来经济形势很可能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前有美国等国家“再工业化”围堵,后有其它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因此,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马秀红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以提升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形成以创新技术品牌、绿色低碳、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和地位,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对外经贸平衡发展。

  “此外,要避免将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简单地理解为转变贸易方式。” 马秀红强调,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都要将延长高端产业链、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注重保护优化环境,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同时在我们的对外开放中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开放条件下金融、能源、粮食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维护好国家和产业的核心利益。

  内需和外需都要重视

  专家普遍认为,双轮驱动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要想发展得好,内需和外需都要重视,两者都不能偏废。”贺铿认为,中国内需不足和我们的收入分配有关。劳动力报酬比例不断地下降,这是我们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一定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把这个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可以作为各项改革的突破点。许多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得到缓解和化解。此外,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离开了外贸是不可能的。哪一个发达国家不是经过外贸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内需和外需两手都要抓。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同时,又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列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主要方面之一。”梅新育表示,从长远来看,为了协调扩大内需和促进外需,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做好“升级”和“转移”这两篇文章,前者是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后者是推动成熟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借此获取多方面效益。


(责任编辑:魏京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