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国华北地区遭遇了今年第四轮大面积的灰霾天。
截至今天下午两点,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还在不停地发布空气污染预警提示:全市PM2.5仍然维持较高的浓度,空气质量已达到六级,属严重污染。全国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的数据也表明,河北、山东、天津等地的PM2.5严重超标。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近7000名公众的调查显示,91.4%的人认为,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为改善环境质量伸出援手。
那么除了写下“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这样调侃的语句外,民间的智慧和力量还能怎样参与环境的改善?
根据环保部的研究,PM2.5既来自火电、钢铁等工业企业的排放,也来自机动车、飞机等移动源排放,甚至连餐饮油烟、装潢装修也是重大的“贡献者”。所以,当你驾车外出、打开空调,或者在即将到来的春节燃放鞭炮时,也是PM2.5直接或间接的排放者。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说,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历程来看,只有当全社会“多一些敢于碰硬的监管部门,多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达标排放企业,多一些愿意少开一天车、克制消费的公民”时,环境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改善。
生活在同一片灰霾天下,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缉拿PM2.5的责任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最近在多地对多个家庭调查表明,只要改变点滴的生活习惯,减少自己的PM2.5排放就是举手之劳。
PM2.5下降6%,需要大家的努力
国务院新近批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PM2.5的年均浓度要比2010年下降6%。如果每一位公众都需要承担减排的份额,你会怎么做?
10岁天津女孩张妍的做法是给家里制订了一份减排计划。
2011年10月,张妍所在的学校参加了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美国环保协会联合发起的“酷中国”项目。同学们把自己家里每个月消耗的水、电、燃气、汽油,以及产生的垃圾量输入项目组提供的能源消耗和碳减排计算器,就可以计算出自己家里每月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合理削减排放量。
根据计算,张妍家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汽车,占整个家庭能源消耗的60%。专家给出的减排计划是,家里每周少开一天车。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妍做起了家里的小监督员,确保父母每周少开一天车。在完成减排的第一方案后,项目组的专家又给这个家庭设计了节约用水、更换节能灯的方案。理论上测算出的数据是,相比过去,现在张妍家一个月就能减少50吨的碳排放。张妍的母亲说,他们家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家庭参加了“酷中国”的减排活动。在“酷中国”项目发起人张建宇看来,虽然很难准确地计算出这4万个家庭减排的贡献,但每个家庭的微小改变,都会对改善环境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据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如果全国车主都做到每月少开车一天,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其实在专家的研究中,很容易算出,少燃烧一升汽油所能减排的PM2.5。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公众都向往国外一些城市的蓝天白云,可那些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绝对没有哪个像北京一样,要背着年煤炭消耗量1700万吨的重担。
在北京,高耗能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煤炭的消费大多数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耗,要减少煤炭的消费就得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说,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占70%,短期内由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完全替代煤炭消费并不现实,所以更关键的是减少煤炭的消费。
不为减排付费,就得为疾病埋单
北京的王媛刚结婚时住的是一套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老房子,墙体较薄,保温隔热性能不好。她记得,每年夏天,一开空调,家里的用电量就急剧上升。2011年3月,王媛参加了由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举办的低碳家庭改造活动,对家里进行了节能装修改造。
改造时,王媛把旧式塑钢窗换成了保温隔热较好的断桥铝门窗,将厨房与客厅的非承重墙打断,做成开放式厨房,以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此外,将家里所有的白炽灯,换成节能LED灯。
几万元的改造费用,“自然之友”帮助筹集了1万元,余下的由王媛夫妇承担。虽然花了数万元,但由于保温隔热性能好了,王媛家里的电费明显下降。
“自然之友”副总干事张赫赫说,2011年,该机构共资助了21户家庭进行节能改造,几乎每个家庭改造后都能实现30%的节能。21户家庭的平均改造费用是两万元,虽然一次性花费不少,但最终都通过减少能耗获得了回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公众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努力也能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而且回报就在不远的时候。
“自然之友”的计划是,到2015年,在北京地区招募100个家庭开展节能改造活动。
最近,环保部发布了《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该年报称,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机动车污染排放中,黄标车“功不可没”: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86.6%的细颗粒物。
根据环保部的测算,以北京为例,淘汰14万辆黄标小客车,每年就能减排0.93吨细微颗粒物。在环保部的整治计划中,未来要加大“黄标车”的淘汰力度,既需要“黄标车”的车主能为了改善环境,掏出真金白银,也需要政府部门对此给予资金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北京淘汰黄标车4万多辆,北京市政府为鼓励淘汰黄标车,累计投入5亿元财政补贴。从2011年起,北京不再实施黄标车淘汰补贴政策。有专家建议说,鉴于黄标车的污染严重,应该继续由政府或个人共同承担淘汰黄标车的费用。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的观点是,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政府、企业、个人如果不为减排埋单的话,未来将为疾病埋单,而且极有可能健康的支出要远高于减排的支出。
呛死也要GDP?
同在一片灰霾天下,呼吸的都是一样的高浓度PM2.5,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事实上,接踵而至的灰霾天也给地方官员和企业主留下了一道选择题——是选择未来继续追求GDP,还是选择被呛死?
一位长期工作在环保执法一线的官员说,虽然近年来各级地方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环境违法的现象依然不少,环境执法的阻力依然很大。他们处罚污染企业时,听到最多的仍是:“我的企业每年为地方上缴×××税收”、“我的企业每年养活几千人”,甚至政府部门也在帮腔,“地方经济就靠这几个企业了”。
1月14日,北京市环保局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北京灰霾天的成因。官方的说法是,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排放量大。北京市不回避问题的态度获得了民众的肯定,但公众期望看到的是政府制定更大力度的减排方案。
也有专家建议说,未来或许应该改变对地方的环境考核方式。目前,我国对地方的环境考核主要是看减排数据。但现实的情况是,减排的成绩很喜人,但环境质量并未有效改善。所以专家建议,今后对地方的考核,应该看环境治理是否有改善,比如,北京,就看多了几个蓝天。没有蓝天,再多的GDP也不是美丽中国的幸福生活。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经说,开宝马车喝污水不是现代化,其实,天天被PM2.5呛得喘不上气也不是现代化。
事实上,一项最近的减排PM2.5的行动就在眼前——即将到来的春节,你会有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吗?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除夕,从晚上7点起,北京市的颗粒物浓度持续上升。晚6点,车公庄监测点PM2.5的浓度值只有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属良好。一个小时后,这一浓度值上升到111微克/立方米。而到了晚上8点时,车公庄站点的PM2.5的浓度值已经达到206微克/立方米,达到了重度污染。污染的元凶就是烟花爆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鞭炮燃放后产生的污染与大气扩散条件关系密切,政府部门应该准备预案,如果春节再遇上大气扩散不利的现象,政府应该建议公众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甚至在极度污染的情况下,禁止在人群密度高的地区燃放。
马军还认为,因为天气扩散条件与大气清洁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公众应该特别注意大气的流动性和扩散条件。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进行合作,根据气象条件给出烟花燃放指数,让关心空气质量的人根据气象条件决定当天如何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