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朱 颖
201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货币政策作用方式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将继续保持平稳的货币供给,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为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营造稳健适度的货币环境。
货币政策应增强灵活性
201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3年的经济工作设定了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内的六大任务。会议指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货币政策上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的适度增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人民银行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总量调控政策,关键是要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保持社会经济、金融的整体稳定,过于宽松容易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以致出现经济动荡;过于紧缩则会导致实体经济失血。从2012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来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在较好地抑制了通胀的同时保证了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因此,在2013年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合乎逻辑的。
从国际情况来看依然错综复杂,美国的经济形势的确有好转的迹象,但是欧债危机仍然前途未卜,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美国从QE1一直到QE4,国外现在是QE无底线的状态,我国今年潜在输入性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较大。因此,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还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的稳增长制定了“质量”和“效益”指标,提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今年的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在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做好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协同,为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到深度转型期的调整做支撑。
调控应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节,应继续保持货币供给的平稳,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营造稳健适度的货币环境。如何进行降息降准或者是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拿捏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相机决定,但是数量型工具比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央行将会根据金融体系和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情况进行政策的灵活搭配和有效调节,在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大规模的逆回购集中到期将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理论上看,央行对冲此影响可以选择继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和下调存准率两大政策,逆回购和下调存准率具有相互替代性。但是以逆回购为代表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本身市场化程度更高,操作连续性和平稳性更好,能使货币市场规模变得更大,价格更具敏感性,有利于引导和保持货币市场利率更加均衡,为未来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此方式调控流动性的成本相对低一点,政策放松的宣示效应相对小一些。因此综合来看,央行更倾向于继续以公开市场工具为主,以存准率调控为辅。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投资效率低占用货币量大,多年大量的贸易顺差迫使央行通过大量收购来控制汇率大幅升值,以及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主导的特点都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长期来看,过快的M2增速对我国房地产泡沫和通胀构成很大压力,M2增长过快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尽量降低M2增速。我国现在多重融资方式都在发展,银行信贷比例在不断降低,未来需要让M2增速适当放缓,这样对宏观经济形成通胀、形成泡沫的压力就会降低,才可能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目标。
此外,房地产调控要以结构性、针对性或差异性的调控政策为主,不能形成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全绑架货币政策的局面,要为货币政策调控释放空间。对于短期资本冲击的应对主要是不能让其形成同向的一致性预期。因此,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防止经济本身出现明显漏洞,从而给各类投机资本提供较大的可乘空间。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需改革
今年的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基调也是要给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一个适度的、稳健的货币环境。影响国内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的因素包括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生因素是非可控的,所以改革就成为国内经济包括货币政策的关键,考虑到内外的双重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目标定的低一点可以为我们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腾挪出更大的空间。
利率是一种资金价格,应该由商业银行和市场中各投融资主体自己决定。央行利用升降息的方式调控货币政策,这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成为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率市场化包括汇率市场化,在2013年应进一步向前推进。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银行的激烈竞争是非价格竞争,只有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才会真正重视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向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这也是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完善的必要途径。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
除银行间接融资方式外,其他各类融资方式风起云涌,特别是信托、基金、私募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它们构成了整个财富管理市场。除银行业需继续深化改革之外,十二五规划要求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因此应该进一步鼓励包括债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一定要强调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这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M2增速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整个金融系统更有活力,更具竞争性,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发展影子银行,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不应害怕风险,不能依靠不违约的方式吸引资金做大市场规模。单个风险并不可怕,只要整体资金运用产生的收益可以完全覆盖成本就没有问题,风险要能够随时释放才不会积压。另一方面要防止大面积违约,防止风险的大量累积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能够合理评价风险才能使金融体系更有弹性和竞争力,这才是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壮大资本市场规模的关键。此外,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的真正完善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发展多种融资方式还需要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各类监管机构一定要对开发产品和财富管理的机构制定监管标准,以避免基于监管差异的政策套利、监管套利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流。未来加强监管机构的设定与协调、合作保持金融业各个业态健康和谐地发展,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仍需要一个大步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