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隐私泄露令受害人损失近百亿

2013年01月18日 07:34   来源:平安证券   徐晓风

  瑞星前日发布了《瑞星2012年中国信息安全综合报告》,首次在国内揭露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完整的地下产业链。资料分析,2012年因数据泄露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达到近百亿元规模,参与人员约10余万人。

  钓鱼骗钱转向微博平台

  报告显示,2012年1至12月,瑞星“云安全”系统共截获新增病毒样本1,181万余个,病毒总体数量比2011年上升了28.1%,其中,木马病毒是第一大类病毒。

  同时,从2012年的互联网欺诈事件来看,网络钓鱼正逐步摆脱传统传播和攻击手段,趋向于成本更加低廉效果更加显著的微博平台。2012年的手机病毒在数量和类型上有了更多的变化,尤其是盗取用户隐私信息的病毒开始在总体数量上占据优势。同时,二维码、微信等移动App也成为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传播钓鱼诈骗的重要源头。

  隐私被多用途“产业化”

  从2012年的整体情况来看,黑客及网络欺诈者都在盗取网民钱财的同时,还疯狂套取个人身份信息。隐私信息逐渐成为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并在网上大量买卖。“一套隐私信息可以反复售卖,所以这种生意一本万利,诱惑性极大”。黑客将这些信息卖给“下家”,而“下家”则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料,群发短信或者邮件推销这些隐私信息。

  瑞星安全专家还表示,收到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并不是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定向诈骗、冒名申请电话卡或信用卡、甚至利用合法车主的信息伪造“套牌车”等,都将严重影响网民的正常生活,使网民遭受难以估计的巨大损失。

  专家介绍说,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内网信息安全都极为脆弱,具体表现在内网终端安全管理不到位,上网行为控管不当,企业机密信息存取授权分级不够明细等方面。导致在2012年中,大面积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集体爆发,从年初的各大网络平台大规模数据泄露,到下半年的公共事业网站泄密,造成个人及企业的损失不计其数。


(责任编辑:蒋柠潞)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