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国民技术利好再袭 获供应商资质

2013年01月17日 08:29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民技术(300077)最近利好频频,先是在公交卡领域取得突破,再是4G领域公司产品通过技术试验,15日又传出消息称公司取得卫生部居民健康卡芯片供应商资质。公司股价也从2012年12月4日的历史底部11.92元开始一路向上,截止2013年1月16日收盘报收16.3元。短短40多天的时间里,上涨了36.74%。

    分析师表示,国民技术如果在移动领域打开市场,业绩将迎来拐点。4G领域虽然目前只是试验阶段,但从各种条件看,4G射频芯片会对公司形成利好。获健康卡供应商资质,对公司2013年的业绩将起到积极作用。而公司的2.4G技术虽然未能成为银联标准,但是国标未定,未来还存在预期。

    健康卡4G双重利好

    根据公司最新消息显示:近日国民技术正式取得卫生部居民健康卡芯片供应商资质。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通过备案的居民健康卡部分生产单位及产品目录》,公司产品型号为Z32H256CPR(D040)的芯片通过卫生部各项检测和审核,进入卫生部用户卡芯片销售备案目录,供各省/地市卫生厅局进行发卡选择。

    对于获得健康卡供应商资格的产品,国民技术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入围的这一芯片不是2.4G芯片,但都同属于安全芯片。目前公司取得了供应商资质,从消息发布期开始,将具有资格配合卫生部进行发卡。”

    对于这一业务对公司的影响,该工作人员表示:“暂时还不能确定,未来还要看发卡的具体数量以及公司战略计划。”

     2013年1月14日下午,TD-LTE(俗称:4G)工作组第十九次会议在北京唯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会议后,举行了TD-LTE工作组成员暨规模技术试验证书颁授仪式。国民技术作为TD-LTE工作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了中国移动以及电信研究院组织的TD-LTE研发技术试验和规模技术试验,并通过测试。

    国民技术作为国内第一个进入TD-LTE移动通讯领域的射频商用芯片提供商,上海证券的一位行业研究员表示,未来随着4G的推广,公司收益程度极为明显。国民技术证券部工作人员也表示:“公司未来将在4G业务上大力进行市场拓展,持续投入。”

    据披露,国民技术签订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任务合同书》,承担着TD-LTE面向商用终端射频芯片的项目研发。

    而公司的公交卡业务最近也是佳绩频频。2011年6月1日,国民技术推出“手机深圳通”业务,用手机代替公交卡,这一业务在深圳开展1年多时间里用户已经接近84万,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现场移动支付应用商。

    据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除深圳外,公司的业务已经在哈尔滨、兰州、上海进行推广,后续公司还将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一些增值业务,如电影票打折等。公司还规划在出租车上运用这一技术,目前已处于筹划阶段。未来公司将逐步把移动支付业务推向全国。

    2.4G业务仍有转机

    虽然在银联支付标准上,公司的2.4G败给了13.56MHz,但是公司并没有放弃这一业务,转而将市场转向了公交卡领域,并取得了不菲成绩。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曾表示,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因此两个支付标准是否会同时入围,还是只选一个目前都是未知数。因此不排除三大运营商未来还会支持2.4G标准。

    在国民技术副董事长、总经理孙迎彤看来,2.4G技术更适合移动支付。因为目前全球带NFC功能的手机还很少,占全球手机出货量不到20%。

    而且在知名品牌中,虽然三星、HTC和诺基亚在其主打设备中采用了NFC功能,但是苹果最新产品IPhone5却不具有这个功能。苹果市场营销总裁PhilSchiller曾表示,现在还不清楚NFC能够解决当前哪些需求,所以更倾向于Passbook。之前Juniper预计NFC产生的交易额在2017年将达到1800亿美元,而此次调整至1100亿美元,整整减少了700个亿。

    而且13.56MHz技术要求用户更换带NFC功能的手机,2.4G技术只需用户更换一张带有2.4G移动支付功能的SIM卡即可。在推广上2.4G的成本显然更低。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也表示,通讯标准模式不搞一刀切更好,推动一种技术的时候最好也为其它的标准留下生存的空间。

    一位长期关注移动支付的行业分析师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4G确实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虽然在银联支付标准上败北,但公司可以从其他一些行业上进行突破。13.56MHz并不具有排他性,2.4G仍具有市场空间。”

    公司方面也表示了对2.4G技术推广的决心,上述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将继续大力开拓2.4G技术,做好市场拓展,短时间内这个战略目标都不会动摇。”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