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航协:生物航油发展遭遇“死亡谷”

2013年01月16日 07: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技术发展迅猛,试飞屡获成功,生物航油的发展已初现成效。但国际航协飞行环境总监保罗·斯蒂尔指出,从这一阶段到实现大规模商用,生物航油的发展将遭遇一个低谷,俗称“死亡谷”。

  “前一个阶段的成果是行业努力所能达到的,但之后就需要更多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帮助。生物航油目前成本不菲,要达到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的效果,需要每年投资100-150亿美元。”保罗称。

  而对于“死亡谷”的时间究竟有多长,他表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目前尚难确定。

  业内人士指出,生物航油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更多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包括鼓励研发、降低投资风险、放宽准入、加强供应链合作、创造公平发展环境等。

  根据国际航协报告,使用生物航油混合比例为3%的混合燃料飞行,一年全球可以降低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2%,相当于减少超过1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生物航油被视为航空业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并在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际航协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至少15家航空公司使用生物航油配比最高达50%的混合燃料,进行了1400多次商业载客飞行,中国国航也在其中。

  试飞证明,生物航油不仅技术可靠,且无需对飞机进行改造,可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且使用混合燃料的发动机在某些情况下燃油效率更高。此外,生物航油的来源也日益多样化,如地沟油等。

  据悉,欧盟已经制定目标,到2020年每年将使用200万吨生物航油,占其使用航油总量的3-4%。


(责任编辑:朱丹)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