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经济增长水平在7%-8%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7%-8%的增长速度将会是以后经济增长的常态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复苏,和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经济也远远好于欧洲等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已经过去的2012年,中国经济在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交出的成绩单为这个严寒的冬天带来了温暖,但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了背离。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在作祟。那么,对于已经到来的201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股市的表现又该如何呢?
对此,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的第17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与会的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因此,今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8%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是以后经济增长的常态,它不仅合理,同时也在业界达成了共识。另外,他们还纷纷表达了今年的股市会比去年走得好的看法。
今年经济增速在7%-8%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阶段性变化时期,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几大挑战:国际方面是需求的收缩。尽管去年12月的出口数据有明显的反弹,但全球经济低迷的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国内方面,从短期来看,首先是生产要素成本的迅速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我国在钢铁、有色、水泥还包括一些新兴产业如光伏等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而企业创新不足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瓶颈”。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全球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放缓,对未来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资源环境的约束。
综上所述,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阶段性变化时期,这意味着它的经济增速肯定比过去30多年接近两位数的增速要下一个台阶,将保持在7%-8%的水平。这种增长是以后经济增长的常态,它也是符合规律的。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也认为,根据以往经验可以看出,未来7%或者8%的经济增长率是稳妥可行的。不过,他也提醒,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来源构成会有很大的变化,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来推动高速增长这种模式可能发生很大改变。未来十年要维持3%的要素生产率已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决策界都应清醒地看到这个挑战。
中国股市好转的四个理由
2012年中国股市背离实体经济的增长状况,专家们也纷纷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值得期待的是,专家普遍认为,2013年会好于去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从2012年整年的市场来看,非常像一颗钻石,22132是钻石底,1949是钻石尖。
他还提出了中国股市开始走牛的四大理由:第一,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在提升,而且全球的基金现在是从成熟市场转为新兴市场;第二,A股的估值处于全球市场的最低点,处于历史的最低点;第三,全球关系发生逆转;第四,积极股市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也认为,对中国资本市场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他认为今年的股市会比去年走得好。
“中国股市的春天要来了。” 曹凤岐表示,原因有三:一是去年监管层对中国股市进行了非常大的制度性改革,它将逐渐发挥作用。二是从去年来看,上市公司股价确实偏低,其中部分大盘蓝筹股跌到了“白菜价”。三是今年宏观经济走势有望好于去年。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庆也表示了赞同,他指出,股票是经济增长总量的晴雨表,其表现反映的是投资效率和投资质量。对2013年股市表现的判断还是比较乐观态度的,尽管股票估值水平下降,但是估值的稳定性越来越明显。
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最后表示,“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股市,都会有波动,但是我对中国经济、中国股市还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改革时期已经来临
从发行制度到交易制度、再融资、股权激励以及退市机制等,都应全面梳理,进行彻底改革
■本报记者 夏 青
近来,“改革”成为各领域热烈讨论的关键词。1月12日在第17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众专家学者就宏观经济领域及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的改革热点进行讨论。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及市场形势下,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的改革,目前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同时指向五个: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控物价和防风险。中国经济的布局已经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未来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十分重要的砝码。其中,稳增长仍然排在首要地位。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要维系一个比较强劲的增长态势,需要通过改革,提升优化资源配置,让要素流动起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同时,他还认为,改革应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做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做起。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带动效益,也可以从政府自身做起,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此外,一定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要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未来,中国企业受这些最薄弱环节的约束会越来越多显现出来,不突破这一点,很多走技术路线的企业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改革最大红利的来源就是要啃硬骨头。由于目前一般的商品价值形成机制比较市场化,而基础能源和不动产的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严重扭曲,因此,改革应该从资源税改革入手,结合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的通盘改革,结合必须破除的电力部门垄断的改革,以及发改委对于电价的行政管制,将两方面改革合在一起,实行价、税、财,以及金融等生产要素的配套改革。
党的十八大对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如何通过金融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推动金融创新,是资本市场新的期待。与会专家都提出各自对于资本市场改革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改革时期已经来临,条件也已具备,必须全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各个层面全面系统的改革。
吴晓求说,从发行制度到交易制度、再融资、股权激励以及退市机制等,都应该全面梳理,进行彻底改革。
“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吴晓求认为。
“最重要的改革,就是要扩大市场资金来源。”在吴晓求看来,资金来源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社保基金,特别是养老金的管理体制,让这部分资金有序、按比例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只有这样中国资本市场才会蓬勃发展。
在资本市场需要进行的多项改革中,吴晓求认为,发行制度改革、退市机制改革、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政策调整等四项改革最为重要。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表示,资本市场的改革绝对势在必行,因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对配制资本,对产业的结构转型,重组,对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应该从发行制度开始,真正把发行的责任主体放到市场,放到发行者本身,这是证券市场改革的实际。
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宋逢明教授则认为,红利派发制度建设是股市改革的重要环节。单纯的红利派发制度是不够的,根本的问题是再融资便利。仅仅强调红利派发不能实现改革目标。高比例的现金分红,再加上再融资便利,更应该主张全额分红的,使得投资者真正得到投资回报的主动权。
编者按:以“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成长”为主题的第十七届(2013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于2013年1月12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隆重举行,数十位中国金融界高层人士、著名专家学者和实务界精英人士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本报今日推出专题,将会上各位专家的观点集萃呈现给读者。
《证券日报》执行副总编辑董少鹏:
宏观政策应更加兼顾资本市场发展
■本报记者 熊 欣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不能较好地兼顾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证券日报》执行副总编辑董少鹏12日在第17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提出,今后应在宏观政策方面更加注意兼顾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大发展增添正能量,提供协同机制。
他在主持“市场嬗变:政策调整与市场成长新趋势”分论坛时表示,定价问题是当前资本市场陷入困境的主因,也是进一步改革的核心内容。“股市定价不真实是一个顽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改革事项就没有立足之本。促进股价真实,是资本市场制度框架的基础。”董少鹏表示,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各个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诚信理性地参与市场;另一方面,要依法打击内幕交易、造假欺诈等干扰股市真实定价的非法行为。让市场真实定价,诚信交易。
他认为,目前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不能很好地兼顾资本市场,有的时候甚至不加考虑,这是导致资本市场信心严重下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得民心,见实效,不单是证券监管机构一家的功劳,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多部门协调一致取得的成绩。当时是先有"国九条",后有股权分置改革。下一步要搞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需要一个"国九条"一样的纲领,还是需要总体协调,单靠证券监管机构的工作,改革突破难。下一步,要特别注意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兼顾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他强调说,宏观政策要充分包容资本市场政策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也应对宏观政策本身加以充分了解。比如对投资拉动的理解,不是说靠内需拉动就要硬压低投资,内需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再次予以说明,既讲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也讲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董少鹏针对“股权分置改革没有解决股市根本问题”的说法发表了意见,他说,股改第一步是成功的,但是后续改革还没有做完。改革没有止境,即使股改完成了,随着市场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情况,需要继续改革;有些改革在当时被普遍看好,过一个较长时期也可能出现新的看法。所以,不能简单地拿今天的改革否定昨天的改革。
他还表示,中国股市已连续5年低迷,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对整体改革的预期有所降低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并且在土地、财政、收入分配、社保、城镇化等方面已在渐次推进。去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举行以“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进一步回应反腐和改革两大诉求,对公众预期发挥了十分积极作用。公众预期的改善也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相信,在宏观改革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作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一个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也将会在2012年改革的基础上有大的突破。股市指数有望进一步恢复性上涨。
从姚刚李扬握手看改革的开放透明
■本报记者 熊 欣
在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爆发了好几次不同观点的激烈争锋。最受关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对于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提出的“以公司债提升直接融资”观点发表不同看法。以至于作为主办方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不得不“打圆场”,最终李扬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握手言和”。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偏低,要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等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非金融企业境内股权融资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6%,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占14.3%。
“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姚刚还特别指出,“我们长期以来把发展直接融资的重点放在股权融资上,但是发行股票融资筹来的是公司的资本金,真正替代银行贷款的直接融资是债券融资。”他因此提出,要大力推进债券市场改革创新,放松行政管制,推动债券市场的品种创新、机制创新。
事实上,姚刚关于发展公司债的观点可谓主流而正统,在关系未来数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多份政策文件中均有提及。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则在随后的发言中对此提出疑义,对于“直接融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概念,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说发展直接融资就等同于发展资本市场。其实仔细琢磨,不是这样的。”李扬认为,一项融资活动中只出现一份和约,即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使用者直接定义这个和约,就叫“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出现两个以上和约,典型的如银行信贷业务。按照这个定义,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为银行兑换贴现的汇票,都应该归为直接融资。“要这样算的话,中国目前的直接融资规模不得了。”
至于“资本市场”,李扬表示,这是按各种融资活动期限来划分的市场。“如果用期限来分,就不只是可交易类的市场,银行长期贷款、客户的长期存款、政策性银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资本市场活动,因为它可以和资本形成能够形成对应关系。”李扬认为,按期限来划分,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也“不得了”。他强调说,“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到了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的时候。”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不得不及时“打圆场”。他表示,李扬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概念,姚刚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谈了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些重要看法。从理论到政策有一个过程,理论非常清楚,政策却是对理论的模糊,因为后者加了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正因为如此,政策才会有效。“所以,李扬说的是对的,姚刚说的也是对的。”
这一幕让与会者大开眼界。社会科学的确不同于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为如此,经济社会的改革才有“摸着石头过河”论。
当前,在决策层提出“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等论断后,各界对新一轮改革的期盼和呼声高涨。要充分保护和重视民间改革的意愿和智慧,并注意两点:一是改革坚决地试、努力前行,不能因畏难而裹足不前或延误时机;二是维护自由开放的言论场,让不同的意见观点充分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长期资金配置是金改大问题
■本报记者 傅苏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都要满足新兴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三个方面的需求。因此,长期资金的配置问题,是我们未来金融改革发展的大问题。未来我国要设法能够发展长期资金的市场,发挥金融跨期配置的作用,这是我国改革的方面。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股本,其中需要规避出现系统性风险。
李扬指出,我们需要理清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概念。
购买股票、债券,委托和信托贷款以及银行兑换贴现的汇票,都可以归类为直接融资,如此一来,直接融资的占比比重可见一斑。
资本市场是按照各种融资活动的期限来分的市场,短期有货币市场,长期是资本市场,这其中如银行长期贷款、客户的长期存款,政策性银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资本市场活动。如此一来,中国的占比也很可观。用此概念来分这个市场很有道理。
李扬建议,首先,未来我国要促进能够发展长期资金的市场建设,发挥金融跨期配置的作用,这是我国改革的方面。第二,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要守住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两个底限。“要把分散的钱组织起来投放出去,这样风险不会成为系统性风险,也不会成为区域性风险”。
就路径来说,李扬指出,就中国来说,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银行,我国需要探讨出一个相互融合,彼此分工机制,这既符合国情,也符合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
扩大资本市场资金来源
■本报记者 夏 青
在中国金融体系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由于资本市场面临的战略任务已经发生转移。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成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发动机。要完成在2020年要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时机已经来临,条件也已经完成具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在第17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如是表示。
吴晓求认为,资本市场发展已经20多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也已经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结构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战略任务也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成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强大的发动机。
他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时机已经来临,条件也已经完成具备,必须全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各个层面的改革。从发行制度到交易制度,上市交易,到信息披露,到并购重组,到再融资,以及股权激励,还有退市机制。
他认为,中国金融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要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因此,应该按照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标准来审视现有的制度和规则,要建立一个规范透明的市场。
吴晓求认为,最重要的改革是要扩大市场的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社保基金,特别是养老金的管理体制。中国的养老金通常是被存在银行,还有一些被地方政府挪用搞房地产开发,既不规范,也没效率。应该改革庞大的养老金和社保金的管理制度,让这部分资金在专业化,市场化,透明及有考核的前提下,有序的按比例进入资本市场,这才是资本市场成长的一个前提。这还可以解决未来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的问题。第二,要适当的降低门槛,降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它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资本市场才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