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文字实录: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

2011年06月07日 10: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7日讯 著名金融学者北京交通科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3日做客中经在线访谈,就民间资本的投资和融资,以及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和剖析。以下是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今天我们的节目主题是民间资本路在何方?让我们一同来对话著名金融学者,北京交通科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先生,您好,欢迎您。

    宏皓:大家好,我是宏皓,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经济网,希望能够和中国经济网一起,能够为中国企业的金融安全保驾护航。

    主持人:我国的民间资本好像一直处于暗流涌动的状态。目前为止,民间资本是怎样的状况?有哪些特点?您给大家解读一下。

    宏皓:好,民间资本实际上相对于官方资本而言,是指民间的老百姓手里面的钱或资产。民间资本有粗放、分散、单一性的特点。民间资本在融资投资的时候,相对政府引导的资本,比较粗放,融资和投资渠道比较窄。这样的话呢,民间的资本在投资的时候经常会一窝蜂的会涌向某个产业。比如说大家说房地产热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去炒房,说什么什么热的时候,会一起炒什么。这样的话,民间的资本的出入实际上是需要政府去引导。另外也需要政府,以及专业的机构去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提供相应的培训或者服务。为他们建立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

    主持人:近年来,有一些媒体报道说,沿海有不少的中小企业面临一些困境,他们也都纷纷转向了一些投资,在这种企业空心化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宏皓: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实际上,企业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走过这个道路。比如,日本在80年代初期也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此时,人们的收入都在增加,工人的工资都需要增加,但工厂通过粗放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利润就变得非常低了,甚至有的产品完全不赚钱。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一些小企业,试图通过其它的投资渠道赚钱,来弥补原有的产品的不赚钱,这是出于生存的必然考虑。作为企业家,他在考虑企业怎么赚钱,怎么生存,怎么去养活这么多的工人。我们看到,近几年,大蒜也有人炒,什么都有人炒,然后大家说哪一块好像能赚钱,就想通过短线的炒作来获得利润,弥补原有的产业不赚钱的情况。所以,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以及专业机构、专家进行指导,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去投资,怎么去投才可以让企业的投资更加安全。这恰恰是民间资本自身的能力做不到的,因为他没有时间去研究金融的领域,也没有研究过这个金融的产品,只是觉得说大家看到说哪个赚钱,都一窝蜂的去炒。最后的结局,对中小企业的伤害也是致命的。因为很多企业他的产品不赚钱,然后他要去炒作别的投资,参加这种短线的炒作,就要去融资、去借钱。借来的资金,必须要付给人家很高的融资的成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他的投资有失误的话,那么引发的结果是企业的破产。

    主持人:那么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出实体经济之后会带来哪些影响?

    宏皓:这个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是很深远的。中国现在的物价为什么降不下来?这是民间的产业资本的流向投资领域的必然产物。比如说现在的房价,相当部分都是投资把它炒起来的。比如说艺术品的价格,炒得全世界都不敢相信的。只要凡是能投资的东西,大家就疯狂地把它价格炒上去,炒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样的任何一个投资品,涨到一个非常高的价格,有价无市,有一天泡沫一旦破灭,大部分参与者都会血本无归。对企业来讲,他的生产性资金又回不来了,等到他再想把自己原有的产品,或者是服务做得更好的时候,用来生产的资金在投资里面已经套在里面了,或者赔进去了。这对经济发展是致命的,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政府在这个方面给予引导,对中小企业还是需要扶持。最主要的是,企业家群体要有这种金融安全的意识,再加上一些专家的指导,慢慢把整个投资规划理顺,使投资在不影响原有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去进行,这样的投资就变得非常安全。

    主持人:对于民间借贷,可以说一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中小企业是受高利贷逼迫而破产的,民间借贷必须严格管制。但也有一种说法,民间金融需要大力发展,可以助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您怎么来看?

    宏皓:民间借贷是从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存在的民间的金融行为。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民营企业家都没有钱,做生意只能找亲戚朋友借,这种现象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不能够否认它的历史功绩。当年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是通过民间借贷起家的。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营企业还是通过这种很宅的、很简单、很粗放的融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发展或者解决融资问题。很显然,已经过时了,或者说甚至是和法律相违背的,是和企业往高端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更加不符合现在的企业制度。今年有很多南方的企业破产倒闭,其实背后的原因都是民间借贷惹的祸。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媒体报道的,比如说内蒙古的也好,浙江的也好,广东的也好,这些企业破产倒掉之后,有的企业家就自杀了,但是他背后欠下的债务,少的几个亿,多的都是十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因为这种借贷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完成融资后,对他构造了很大的压力。借钱的成本好的12%到15%,高的15%到20%,甚至还有更高30%。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多企业本来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利润没有超过10%,那么融资成本是20%,也就是说你借十个亿,实际上就是说你要赔一个亿。这么恶性循环下去,他的产品销路或者市场出现一点问题,必然引发他的这个企业的倒闭。还有一个更致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看到南方的很大的一个集团公司,融资融到几十个亿之后,产业这一块利润很少,然后到期货市场去投资,在国内和美国去投资,都失败了。那么对他的企业带来的是致命的,结果他必然要欠下一大笔的债务。融资的方式决定了他去赚更高的利润,就进入到了一个风险更大的投资。一旦成功了觉得我还有钱可赚,但80%、90%的企业投资的结果都是失败的,就加重了这个企业的破产。所以我们说民间借贷这种高融资的成本,这种粗放型的简单融资渠道,走到中国经济发展30年之后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来讲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主持人:那么也就是说目前的民间资本在运作中还是有一些风险的。

    宏皓: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规范,引导向合理的方向去流动。对投资和融资的双方来说,高的融资成本都不安全。有的企业破产了,借给他的那些人一分钱也收不回来,因为企业破产借债的主体就不存在了,法律主体不存在了,钱本金一分钱也要不会去,即便他原来给你承诺的是30%的回报。另外,对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讲,融资的成本太高,压力太大,只有去赌一把,去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越高的回报的投资风险越大,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很多企业在这里面就走不出去。所以我经常在高校讲课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民营企业,他们说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融资,我可以给人家给到20%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基本上是要否定掉的。我要问你,做什么生意可以赚到超过20%的利润之后你还有钱可以赚?我们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的利润不可能超过10%,甚至就是百分之几。请想一想你融资的最后的结果,除非借完钱以后就不打算还。在南方有的城市就演变成把融资变成了一个诈骗的一个工具。深圳有一些企业就是融资我给你30%的汇报,然后融到资金以后根本没想还。如果融资成本超过20%的时候,你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还。所以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持人: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了解国际国内的金融市场,像商品市场,贵金属市场,汇率等等,是不是越来越具有必要性?

    宏皓:对,随着中国的强大,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他必须要了解金融资本市场,了解这些产品。但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很多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投资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我们可以看到海外投资经常一赔都是上亿的赔,那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的央企在海外投资,一赔就是几亿。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海外投资成功的也很少。比如说2009年中国的一些富豪,在香港买打折的股票去投资,最后血本无归,反而还欠海外金融机构一大堆钱。股票往下一跌,原有的本金赔光了,你还要支付银行的钱。所以,中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去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投资标准,说高一点,你得有自己的这个投资文化。但是很遗憾,中国的企业都没有,当然在80年代的初期的时候,日本也是这样一个情况。产业经济发展非常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全世界去投资,结果投资都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标准和理论,就像到菜市场去买菜,没有秤。到金融市场去,金融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怎么评估它,我们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去投资等于给人家白送钱。因为金融所有的资产都是有泡沫的,也就是说,你看不到它的风险在哪里。

    

    比如说,中国在海外投资,买了几千亿美国的债券,好像买债券很安全,别的不敢投。因为根本没搞清游戏规则。所以,这是中国的企业家走出去应该注意的,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没有,你就不要去投。有标准,很简单,它是低估的,就可以买进去。比如说2008年金融风暴过后,中旅想收购海外的资源的上市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跌的价位也很低了,于是,就拿了一千个亿跟人家谈,过了一年人家走出危机了,又不卖给你了,好像赔了上亿的利息。在当时的情况下,想收购这个公司,他的股价又是低估的,那么就该有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谈,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去买,要收购它。收购之后,我这一千个亿,一年之后至少它可以给你赚一千个亿。同时,又取得话语权和控制权,因为在你的二级市场买你的股票,取得一定的股份后,或者成为你的大股东的时候,目的就已经实现了。那边再跟你从意识上谈判,实际上你给我或者不给我,都由不得你了。所以,打金融战争得有一个标准,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标准,那么走出去就是盲目性的。实际上不光是民营企业,包括国企、央企,甚至连中投在内,他们走出去打金融战争的时候,都是连武器都没带的。连标准都没有,等于打仗就没带武器,赤手空拳怎么打,结果是演变成,你拿多少钱就给人家送多少钱。

    

    所以要打金融战争,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本质所在,这是走出去需要的,也是参与到国际市场的投资需要的。去之前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想要的资产值得收购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出手,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金融理论、评估标准。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前,央企到海外市场投资石油期货,在石油最高价位是140多美金一桶的时候还去做多。如果当时有评估标准,那么这个资产是应该做空的,它的泡沫是巨大的,做空是赚钱的。结果最后泡沫一破灭, 2008年底的时候,低到30多美金一桶,他们原来投进去的几十亿,几百亿,一分钱都没有了。如果你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知道这个资产的价格,那么在期货市场泡沫巨大的情况下,应该做空,可能就赚的就是几十个亿,几百个亿。我们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总是把这个方向做反了,这个是民营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上去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对,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关注环球金融市场非常地必要。

    宏皓:是的,但是更主要的,我想我想提醒,不管是中小企业也好,还是央企、大国企也好,现在都缺乏金融安全的意识。没有把这个金融安全当一回事,大家都很粗放。

    主持人:都忽略了。

    宏皓:金融投资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清楚金融游戏规则,同时又没有金融理论做支撑,又没有判断的标准,而参与进去,中国的企业也好,包括历史上的日本企业也好,都会失败的,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次,金融在资本市场,对公司来讲,主要起到配制资源的功能。我们要通过它,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渠道来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很多企业把它演变成获取暴利的投资品种。就像前面所讲的,广州一个集团的老总,本来企业有几十个亿了,因为生产产品利润很低,去做期货结果方向做反了,爆仓了,基本上都是血本无归的。所以,企业发展的金融安全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就像咱们一开始讲的,希望我们和中国经济网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为企业的金融安全保驾护航。这样的话,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金融安全的保障体系,企业才会更安全、更快速的发展。

    主持人:如果是建这样一个体系的话,您有哪些建议呢?

    宏皓: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首先,企业要有自身的定位,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明确之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是为你服务的,我们可以为你解决融资。但前提是,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可以把产品形成一个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品牌,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找多少资金我都可以帮你融资。这个时候,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利润都会非常高。剩下的资金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就可以通过专业的金融角度,给你做一个低成本的融资,这样融资渠道就有很多。融资的成本绝对不会像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那么高。但是,很多企业不懂金融,他认为我现在能借来钱,去投资就可以赚钱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对很多企业家来讲,投资不是他的强项,做产业才是他的强项,去盲目投资这很显然不现实。往往企业家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他错位了。我们现在还是要回到原来的本来基础上,如果企业家能够把核心竞争力做好,做成一个大品牌,剩下的融资问题,我们一起来帮你解决。这样,资金安全有了保障,回报是稳定的,出资方和融资方双方都皆大欢喜,企业又能够发展的很好。

    只有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才可以把金融工具用好。我们看,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前面咱们讲过,中国现在的问题和当年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经过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之后遇到这样一个瓶颈,即所有的企业面临一个升级和转型,这必须要借助金融工具来完成。实际上,金融工具可以帮你把你这个企业做得更强大。企业家既不是金融专家,又不是投资专家,你怎么可能借来钱你投资就赚钱呢,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可能碰巧运气好,能赚到钱。比如2006年、2007年,遇上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拿钱去买任何一只股票,可能就翻了一倍甚至翻了几倍。但是不要进入到一个误区,把某一次的机会就认为是自己的本事了。这个才是我们应该来去解决的问题,目的就是不要再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它的情况和中国现在是一样的,但是几十年还是没有走出去,日本经济还是箫条的局面,为什么?他们并没有把金融工具、金融理论用好。日本经济发展那么多年,好像没有出现一个金融方面的专家,也没有出现一个金融领域里面的优秀人才。我们可以看美国有很多金融领域很优秀的人才,美国在五六十年前有一大批全世界的金融理论的学者,最后形成了美国人的金融理论。美国后来的发展恰恰是因为有这套金融理论作为支撑。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要吸取历史上的教训。要重视我们金融安全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有自己的金融理论来支撑,有自己的金融专家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的企业发展就很安全,而且核心竞争力就很强了,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全世界各个领域都会有中国品牌的大旗。现在中国有很多大企业排在全世界多少位多少位的。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买任何一个东西,有中国的大品牌吗?没有。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金融工具大家没有用好。那么,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企业需要融资,哪个渠道我们都可以帮你融资,前提是你必须把你这个企业经营好,把你这个产品的品牌做强。这才是咱们中国人应该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要去转变观念,转变意识。随着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的推出,资本市场不再上演大型国有企业的独角戏,中小企业也迎接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他们如何去借力资本市场呢?

    宏皓:这个问题也是问得也非常好。中国经济这30年,尤其是在最近这20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为什么呢?首先,因为资本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没有产生之前,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经济并没有大的发展。回过头来看,这30年,功劳最大的还是资本市场。现在创业板、中小板都推出来了,对民营企业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民营企业如果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融来资金,把企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做强。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完成企业的改制,把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团队里面会团结一批非常优秀的、各领域的一流的人才。这就是资本市场带来的作用。因为资本市场可以配制资源,同时可以创造财富,企业里的高管团队在企业里面稍微有点股份,一旦上市,他的财富就会增长到非常多的倍数。这是咱们资本市场带给咱们民营企业的机遇。但是,目前来讲,中国的这个创业板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一年前我也写了很多文章,也批评过。

    

    我们现在创业板的建立,其实不是往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作为一个创业板,是要扶持个小企业,从一个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从就像微软一样。看美国的创业板做得最成功,扶持了很多新企业,后来变成全球的一流的大企业。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创业板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思路,为什么?现在的创业板变成了企业上市后来融资,说难听点,就是到市场来抢钱,抢完钱回去分赃,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创业板的高管全部不计成本的套现,然后走人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机制下面,创业板的小公司能长成参天大树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政府需要改进的,要引导民营企业,进到创业板之后,不光是要给他钱,还要提供一种制度和机制,让他从小公司长成一个大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也是这样,要让你的团队为企业奋斗终生。创业板它其实是这样的一个目的。比如说苏宁电器,从江苏的地方的小公司,上市之后成长为全国的大公司。几年的成长,它的高管团队跟着老板张近东,财富都增加了。当然老板增加得要多一些,没上市之前,张近东可能就是几千万,现在的身价至少在两百个亿以上。他的高管团队过去没有钱,现在起码都是千万,甚至是几千万。这样的过程,大家觉得跟着你能够奋斗终生,这才是企业上市的目的。但是现在的创业板恰恰搞反了,一上市把一生的钱,一次捞走。高管团队都离开,公司还怎么发展?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小树苗刚刚长出来,就永远也长不大,再过三年两年,基本上小树苗就被市场消灭掉了。

    所以,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做一些改进。制度机制上要引导小企业向大企业去成长,哪怕创业板里面,未来有十分之一的公司是这样,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就不得了。所有的公司都这样显然不现实。但是十分之一的小公司能长成大公司完全可以,这就需要制度上的一种保障。同时,也需要民营企业家往着这个方向去目标去奋斗,上市之后,不要向过去那样粗放式的融资,拿回一把钱就可以了。这是刚刚开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没上市之前你是个小老板,上市之后你是个企业家,就要想怎么利用这个资本市场来配置资源,把你这个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做成一个你的产品放到全世界都叫得响的品牌。作为上市公司的老板、企业家,没有这样的眼光的话,对企业发展并不利。钱是拿到了,但是这个钱拿了之后反而害了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把钱拿了,分完赃以后都不干了,那么你的企业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反之,没上市大家还在拼命干活,上市完了之后,最后大家谁也不干了。企业界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这就需要做一个调整或者说修改。只有把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真正体现出来,未来中国才可能更强大,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

    主持人:那么在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如何去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呢?

    宏皓: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理论上做起来非常简单,比如中小企业发展,缺资金,可以找我们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给你非常低的融资成本,让你这个企业发展。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把企业的定位搞清楚,把产品做好,完善制度,拥有一帮团队,能够一起把这个公司做成大公司,甚至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往这个方向去走,剩下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金融专家学者、媒体、政府,都可以来支持你往这个方向发展,把你的融资变得合法化。如果说你的融资是零成本,那就是股权融资,你一分钱不用掏,就可以给你融来资金。融资不是很难的事,关键你合法化。不能用民间借贷这种做法,少量的可以,当年初期可以,现在肯定是不行的。一个是成本过高,第二也不合法,第三,有很多最后演变成非法集资,这是法律不允许的。所以,从这方面讲,不仅是企业升级和转型,更主要的是企业家的思想理念要发生转变,当这个问题转移过来之后,剩下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了。因为,现在中国的金融理论已经很成熟了。  

    国内有很多网站,根本不赚钱还赔很多钱呢,但是只要你做的这个产品有市场、有前景,大家都去投资,甚至到美国上市完了,很多公司并没有赚钱,就是融资的问题,通过合法的渠道来解决,这个不难。现在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家要转变这个思想观念,不能靠政府,实际上其实政府本来就不需要去管你,因为你创业是你企业家自己的事,政府支持一下可以,不支持你也得创业,这样就对了。如此说来,企业的升级转型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思想观念要发生转变,剩下的问题我们来帮你解决。需要融资,我们来帮你融资,你说你的产品不能够理顺,我们可以产品理顺。把做什么产品适合你的企业发展,这个思路理顺了之后,剩下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有了方向之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渐渐的提高起来。提高起来之后,实际上你这个企业再遇到任何风险,遇到任何风吹草动,就不会出现,还没有什么事情呢,企业就倒闭掉了的现象。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好,财政政策、经济政策也好,是随着经济规律来调整的。比如说通货膨胀了,政府肯定要调通胀的,调下来的话,经济发展后面的问题更大,这是必调的。但是你不能说企业破产了,是因为国家调通货膨胀导致的。是我们自身的思想转念没有转变,思想观念转过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才可以,所以企业的发展都是这样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企业家,比如柳传志他们。当年在中关村创业的时候,卖电脑,比柳传志能赚钱得人多得多,柳传志不是在中关村卖电脑最能赚钱的一个。但是那些很赚钱的公司为什么到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呢?非常简单,经济每发展十年,必然要淘汰一大批这样的公司的,为什么?因为你的观点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个时候卖电脑是赚钱,大家可以看谁会卖,但不能永远卖电脑,它是不断在升级的。柳传志他不断升级,卖电脑不再赚钱的时候,他马上开始生产汉卡,他在生产那个小卡片不能再赚钱的时候,他马上生产电脑。他是一步一步的升级起来的。那么,现在的企业家得向他们学习。李嘉诚也几十年下来,经过无数次的升级和转型,他也都是借助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所以,企业的升级和转型,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不是政府的事情。现在,有什么事情都去抱怨政府,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就像前面说创业板,政府是在规则和标准上作为一个方向的引导。剩下的事情都是完全靠企业家自己去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现在所有中国企业家的使命。如果你不升级、不转型,很快就会被淘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80年代初期的那些万元户,都不在了,90年代的那批富起来的人,90%都不在了,2000年之前也是这样,到现在又过期了,到2011年,这中间又有多少企业倒掉了,倒掉的原因都不是政府的责任,关键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家,一个经营者,你要意识到我们处在这个中国快速转型的一个社会,你要跟得上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跟上之后,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社会需要的,如果是,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如果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那么你就要换一换这个产品和服务了。

    主持人:要创新?

    宏皓:对,如果说你的产品和服务几十年不变,社会已经不需要了,你还抱着那个去发展,那肯定无路可走。所以,这就是主持人说的创新。社会在发展,你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够完成企业的升级和转型。只要你做的事对社会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帮你的人就更多了。因为金融工具就是让更多的人帮助企业发展,大家把钱都给你,是因为你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大家都愿意帮你,让你做到更强。这是企业经营最根本、最朴素的精神。

    主持人: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如果是想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转变自己的这些观念,要与时俱进。

    宏皓:对,这是必须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网以及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来引导大家往这个方向去发展,避免更多的企业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倒闭掉。倒闭不是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而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你这次不倒掉,下次你还得倒掉。所以,你必须要完成这个转型,转过来之后,你就永远不会倒,而且会基业常青。

    主持人:好,今天非常感谢您的精彩解读。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责任编辑:张元缘)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