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名嘴名言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国内外投资基金鏖战鹿死谁手?

2009年08月06日 10:38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资本市场大戏正在上演,未来的赢利增长点就在股权投资市场。通过股权投资打通二级市场,形成上下游通吃的局面。

    最直观的收益来自于新股发行,普通中签者获得的只是残羹剩饭,那些原始股东、参股公司与创投公司才是最大的获益者,股权收益能让这些公司一夜暴富。如圣农上市后可能会给电广传媒间接带来超过4亿元的收益;洋河酒厂上市或将让综艺股份的投资增值幅度超过1000%;光迅科技上市或将让中天科技和长园集团分别获得高达3.6亿元和630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宇顺电子上市或将让紫江企业获得股权收益1600万元……

    最大的收益来自于股权投资,投资起码有7到8倍的PE估值,最低不会低于5倍。前期二级市场持续升温使IPO加快,这使上述公司提前进入收获期。

    信贷收缩与新股发行导致二级市场风险加大,而股权投资成为牛熊皆宜的博弈场。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30日,A股目前共有31家拟上市公司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等待上市,拟发行股本总计达35.71亿股。从7月15日IPO重新启动,短短半个月内,有11家公司提出了首发申请,获得通过的公司达到了7家,拟发行股本总计达24.1亿股。

    围绕股权投资,目前出现国有与外资、中外混杂三大集团军,他们在角逐产权交易商第一方阵的位置。

    也许是为了奖赏龚方雄先生孜孜不倦地唱多所带来的收益,摩根大通近日宣布,委任龚方雄为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兼中国综合公司、企业投融资主席,主要负责扩展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及公司客户。在这些说辞背后最明显的动因是,摩根大通要充分利用龚方雄在中国的人脉关系,配合直接投资部的工作,在投行领域大显身手。目前投行与股权投资基金越来越难分割,高盛对西部矿业、对双汇的投资,成为国外投行成功登陆中国的旗帜。

    无独有偶,8月4日,上海成立了国内首家以金融产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产业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发起人股东分别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上海国有金融企业集团上海国际集团。该基金将积极参与中国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重组、改制、上市和购并,以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的模式创造价值。又一家巨无霸的产业投资基金诞生了。

    以官办的人民币产业基金对付强敌,2006年12月中国第一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寄予了各方重托的渤海基金问世,人们希望该基金有效配置资源,将优质的上市公司带到A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年初,有15个省份在申请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各地政府纷纷成立引导基金,有10只产业基金和已成立的创投基金资金规模近2000亿元。

    官办基金的问题在渤海基金上暴露无遗:内部利益关系复杂,且全都是行业大佬,谁也不服谁,为了控制风险往往插手具体事宜;出资人与地方政府关系难以解决;在投资区域、投资方向上受到严格控制。这使得第一任CEO欧巍不到一年就挂冠而去。为了解决内部治理结构难题,苏州等地政府以少量资金设立引导基金,也即"母基金",吸引更多的投资基金到创业园区。

    日前问世的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为金融企业的股权提供一条龙服务,从上市到并购全都可以介入。但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官方色彩虽浓而市场化十足的深圳创新投资值得借鉴,该投资集团只讲回报,给予管理团队足够的空间,数百个项目遍布全国,完全打破了地域与方向限制,也最大限度地摒弃了行政与大股东对公司的干预。

    现代战争是经济大战,实体大战背后是金融大战。如果中国金融战失利,实体经济大战必定失利,反之亦然。

    只要是踏入了资本市场的实体企业,很难摆脱资本的控制,其中典型的是蒙牛集团,成也股权投资,败也股权投资,获救(如果是获救的话)还是股权投资。而中粮、联想等企业已经拥有了大规模的股权投资队伍,甚至杉杉、雅戈尔等企业都成为股权投资队伍中的一员。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缘于实体经济环境恶化,股权投资收益诱人。

    现在各方布局已定--知名的PE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运作,软银赛富专注VC,弘毅的项目多为国企重组,鼎辉侧重民营成长型企业,而厚朴关注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大型企业。国内的股权投资能够依赖的首先是政策优势,其次是国际金融人才的自由流动。他们面临着两条路:或者如渤海产业基金,在严厉的行政制约下步履蹒跚;或者彻底按照市场模式操作,占据国内市场,通过竞争打出一片天地来。

(责任编辑:黄艳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