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低迷市道让很多名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散户”这个词就成为一个针对基金行业的明确的贬义词。无数人站出来从不同角度批评基金的某个投资行为是“散户行为”,或者某些投资行为是“大散户”,或者基金又“散户”了等等。
其形其状,高度类似于上半年,一些投资者互相指责“你买了中石油”,“你才买了中石油呢”的场面。而伴随着,基金半年报在上周的披露结束,又一轮针对基金“散户行为”的攻讦再次掀起高潮。
那么,到底这些批评是否有道理呢?本期基金周刊重点关注。
证据一:基金没做波段,所以很“散户”?
半年报的业绩很令投资者沮丧,基金的浮亏和实亏加在一块超过了上万亿,因此,必然会受到整个市场的关注,也会激起一些人士对基金投资的批评,这些都在意料之中。不过。有些批评观点的逻辑就很让人意外。
比如,有观点认为,基金的亏损是因为他们“散户”了,没有及时做波段投资,高抛低吸的不勤快,因此,辜负了持有人的信任。这一点就很值得商榷。
说基金今年的平均业绩不好,我想没多少人会反驳。但是,说基金业绩不好,是因为太像“散户”了,则很让人费解。
首先,如果把“散户”归类为一种“不愿做波段投资、长期持有”的行为,好像也不怎么沾边。根据一些机构对投资者行为的调查,普遍的结论是,中国的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和基金来说,交易换手率是高了一些,更愿意追逐波段趋势。因此,把不愿做波段投资归结为“更散户”好像说不过去。
其次,即便按照某些观点:“散户=追涨杀跌”的话,把这种行为归类不良投资行为,进而当作基金业绩不佳的理由,逻辑上也很难解释。
中外的研究都显示,资产配置对业绩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要在中短期行情通过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完全逃顶抄底、只赢不输,这种要求则“近乎于神”。远的不说,根据基金周刊对上半年基金换手率的统计分析,无论在基金业绩的哪个区间,高换手基金和低换手的比例都接近稳定。换言之,至少在统计数据上,更勤快地追涨杀跌对投资业绩没有帮助。
证据二:基金投资很分散,所以很“散户”
第二条证据同样似是而非。
首先,没有人规定“散户”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市场里有上亿基民和股民,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小散户,他们的投资逻辑、理念、方法各不相同,投资的输赢胜负差距也很大,有些经验丰富、有些可能初入市场,有些人投资很集中,有些人则比较分散,情况各不相同。说基金投资很“散户”,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即便概念上,“投资分散就=散户”了。这是否作为基金业绩不佳的原因,仍然值得商榷。
基金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掌握数亿元至数百亿元,考虑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投资必然需要一定的分散度,这个是客观要求。而从今年的业绩来看,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组合更均衡、品种相对分散的基金总体业绩还好一些。相反倒是集中押宝的基金业绩波动很大。换言之,有些人批评的东西,可能倒是对基金业绩有些助益的地方。
证据三:基金买了股票不涨所以很“散户”
不能不说,最后这个证据是最有创意的,也很有典型性。近期,一些著名市场评论人士针对基金买入某大盘新股的评论,就凸现了这个论点。
上述评论人士的逻辑本身演进过程如下:首先,他们认为,基金买入了某个股,但这个股票上市后几天内不涨反跌,证明基金投资不成功,很散户。他们诘问,基金为什么“不在暴跌时买入,在暴涨时卖出?”
其次,他们针对基金短期内买入股票不涨的结果,推导出以下几个可能结论:1、基金买入不涨,证明基金托市了,而且不成功;2、基金买入不涨,证明基金经理没有价值投资理念;3、基金买入不涨,证明基金经理搞老鼠仓。
上述逻辑,能不能站得住脚,我想只要头脑冷静一些,都能做出判断。最简单的道理是,没有哪类投资者买入股票就一定能赚钱,在未来“暴跌时买入,暴涨时卖出”这样神乎其技的东西,巴菲特、索罗斯都做不到,中国的基金为什么能做到?
其次,基金买股票就是托市的想法,也很不着边际。而有些分析人士,这边厢刚猜测过基金为了短期排名砸盘出货,那边厢就撰文称基金托市失败,不知道,这个逻辑如何统一?我想这部分投资者,可能忘记了自己投资股票的切身经验,而想当然的认为,基金买股票就应该挣钱。或者,他们压根就认为“自己买股票亏可以”,“基金买股票亏损就不行”?!
当然,我们不是认为,基金在2008年的投资就很好了,就没有问题。恰恰相反,基金2008年的投资结果反映出了很多问题,很多在过去两年牛市积累下的投资理念的问题、行业的问题,都值得反省。但这决不应该是什么“散户”论,也不应该是什么“阴谋”论,混沌的分析和指责并不能有助于行业总结自己,也不利于基金持有人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