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注定是一个让保险业迈向成熟的年份。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四川汶川大地震,从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实现到迅速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每一次历练都让稚嫩的中国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成长机会。然而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随之而来的2009年里,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环境下,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该如何应对?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在去年两次巨灾考验带来的伤痛尚未完全抚平的情况下,保险业该何去何从?在速度和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质量和效益却备受诟病的环境中,保险业能否完美转型?
带着一个个疑问和希冀,保险业走入了全新的一年,也走入了更加需要理性的一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2009:保险业热点关注”,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些问题。
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后,包括保险业在内的我国金融业将如何应对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历来被视作“定基调”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尤为受到关注。
2008年12月27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提前在京召开。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会上强调,一定要立足保险业进入新起点新阶段的客观实际,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挑战,敏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保险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金融危机”:
监管层出手发挥指导性作用
这次金融危机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作为我国开放力度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行业,保险业势必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积极谋求破解之道。
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时,吴定富指出,首先是风险跨境传递,主要是跨国金融保险集团新暴露的风险,有可能通过在我国的营业机构或参股企业向国内保险市场传递。其次是国际金融危机在部分发达国家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这种趋势如果没有出现扭转甚至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有可能影响消费者对我国保险业的信心,产生保险需求下降、退保增加等问题。三是保险机构境外投资区域和产品的选择空间进一步缩小,投资风险增大。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国际再保险市场提高分保条件和分保价格,国内保险公司的国际分保压力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保险业较好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的跨境传递,维护了保险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进而会影响到保险业。”吴定富坦言,保险业面临的真正考验可能在2009年,甚至2010年。
针对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市场还不成熟的现实情况,吴定富指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我国保险业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监管的指导性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调控机制。“要健全反映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市场的分析研究,完善市场调控手段和措施,针对市场分析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利用精算制度、产品核准、投资渠道、窗口指导等手段和方式,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引导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农保险”:
继续扩大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8年无疑是“三农保险”取得卓著成效的一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由6省区扩展到16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11月底,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112%。截至12月上旬,9个试点省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111万元,为183万农民提供了保险保障。
几乎毫无悬念,“三农”保险再次成为2009年保险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保险业将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同时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积极开展橡胶、林业、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进一步发展农房、农机、渔船和农产品(000061,股吧)出口等保险,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
此外,保险业还将在总结推广农村小额保险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条款简单的小额保险产品,增强农民抵御意外伤害、疾病等风险的能力。同时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和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业务,逐步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发挥保险业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吴定富强调,要加大“三农”保险产品服务的创新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三农”保险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积极开办“三农”保险业务。加强与气象、水利、地震、畜牧兽医等部门的合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人工降雨、人工防雹、动物防疫等方式,提升农村防灾防损水平。同时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偿付能力”:
完善监管标准强化资本约束
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提高保险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资本充足并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管理机制,则需要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
“在未来的2009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不稳定和一些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保险公司上市融资的难度加大,企业向保险公司投资参股或继续增资的意愿和能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保险公司增资可能面临困难。但为了切实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保监会仍将继续增强偿付能力监管的约束力。”吴定富称,保监会将贯彻落实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进一步发挥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提高财务分析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在分类监管基础上,建立重点公司跟踪分析和临时报告制度,并完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压力测试和现金流预警制度。
此外,根据市场风险变化情况,保监会将制定和完善境外投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认可标准,发布实施再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修订保险公司募集定期次级债务的管理办法。并且以执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2号》为契机,研究制定保费收入分拆办法和最佳估计责任准备金标准,引导保险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保障功能,更加科学地反映公司的业务规模、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在2009年年底前消除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
“资金运用”:
稳妥开展优质企业股权投资试点
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国保险资产总额为3292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3.5%。然而从保险投资看,随着保险资产规模和资金运用余额不断增加,在股票市场低迷、债券市场收益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难度加大,保险资产面临低效配置和错配风险,稳定和提高投资收益十分困难。
但在国家“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以投资带动内需、以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经济大势下,保险业也将拥有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难得机遇。保监会表示,保险业将坚持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在满足资产负债配置需要的前提下,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经济建设。首先要加强债券投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合理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比例,支持政府和企业融资。其次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规范投资行为,稳步推进保险机构以债权形式投资交通、通讯、资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将稳妥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企业和其他优质企业股权试点,支持产业调整和企业改革,择机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同时做好灾后重建保险服务,支持受灾地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分类监管”:
重点防范保险业四方面风险
正如吴定富所指出的,保险业当前要密切关注和重点警惕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寿险退保风险。从产品看,寿险公司的退保风险主要在投资连结保险;从销售渠道看,银邮代理渠道退保相对较多;从可能导致退保增加的因素看,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主要是销售误导以及产品收益低于消费者预期。二是保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信用风险和境外投资风险等,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和防范新投资渠道、新投资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三是偿付能力不足风险。部分保险公司连年亏损,偿付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抗风险能力差。四是新的利差损风险。2008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利率,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的难度逐步加大。
而在应对这四大风险的诸多手段中,分类监管将是保监会2009年力推的重大举措。所谓分类监管,就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对保险机构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这样能够有效节省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全面地掌握市场情况,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06年和2007年,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开始探索分类监管,但是原有做法存在监管尺度不统一、分类指标过多、配套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而经过近一个时期的努力,保监会已经确立新的分类监管制度框架并将于明年开始运行。保监会已经重点选取风险敏感性强、风险预警效果好的五大类指标,即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公司治理内控与合规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指标、资金运用风险指标和业务经营风险指标,将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分为四类,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机构区别对待,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保监会今年将对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分类监管具体措施,同时积极研究对保险集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分类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