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铜事件的反思
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这意味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不是巴林银行,中储局在发生“国储铜事件”后,成立应对小组,采取积极行动,将损失降到最小。
巧合的是,李森被判了六年半,刘其兵被判了七年。希望刘其兵在狱中能像尼克李森一样,深刻反省自己。
同时,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5年12月12日指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但不能因此就对市场风险谈虎色变。刘明康鼓励商业银行坚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设计更多的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合理配置风险,将市场风险从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整和控制。详细
作家三毛有句名言:“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由金钱引发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这些超级金融欺诈案虽然都成往事,但留给人们的反思太多太多。有人说这由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太大导致的后果,也有人说这是由于货币当局监管不力引起的。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丁骋骋教授认为,财经教育拼命强调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人格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才是更重要的。详细
中国在国际市场衍生品交易失手纪录
◆株冶事件
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
◆中储棉巨亏
中储棉是2003年3月方设立的中央企业,当年10月起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其亏损约在6亿元左右。
◆中航油事件
2003年以后,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中航油并没有采取断臂措施避免更大损失,而是不断展期,导致亏损急剧扩大,最终亏损5.5亿美元。
◆中盛粮油事件
今年2月底到4月期间,CBOT豆油期货一路走强,而内地大豆油现货价格却出现下跌。这一背离使得中盛粮油套期保值不但失去作用,而且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亏损。据判断,每手亏损1700美元左右。按亏损超过1.3亿港币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至少抛空了1万手左右豆油期货,大约27.2万吨。
◆大豆风波
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0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购买进口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有数据称,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王晓熙 编辑综合)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欢迎进入财经频道,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