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实施定向增发之后,股价跌破定向增发的价格已非新闻;而在一年的定向增发股份限售禁期内,股价却跌破增发价格的一半,这样的定向增发称为"腰斩定增"。参与腰斩定增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无论最初参与的理由如何充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年限售到期解禁时,净值定然遭受重创。
南方基金受创近9亿
据研究中心统计,从2007年9月8日至2008年9月8日,实施定向增发上市公司中有76家的收盘价格已经破增,其中已经被腰斩的股票股票有14只。这14只股票的定向增发有22家基金动用了近56亿的资金参与,以9月8日的复权价计算,浮亏金额最大的是南方基金;南方基金因参与了中国远洋(601919)和中金黄金两个被腰斩的定向增发,浮亏已经超过8.8亿元;而22家基金公司的总计浮亏已经超过33亿元。
9月分水岭
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基本上可以将2007年9月视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参与定向增发的基金等机构基本上还是可以有所斩获的,在锁定期一年之后解禁流通,除去参与了几家高价定向增发的,大部分基金公司还是可以收支平衡,即使有所亏损,额度也并不太大。但是如果放到今年9月以后开始流通上市,那么参与定向增发的基金公司则基本上逃不过被深套的命运。
从2007年9月8日至今,基金公司参与定增腰斩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投入资金额度最大与浮亏金额最大的均为南方基金,在中金黄金(600489)和中国远洋的定增上共投入了16.5亿元,而目前浮亏金额达到8.8447亿元;而参与次数最多的是华夏基金,共参与了中金黄金、苏州高新(600736)、冠农股份(600251)等3家的定向增发,浮亏数额也达到了3.4135亿元。
而"效率最高"的上市公司是冠农股份,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定增价格的腰斩,华夏、中海、广发和工银瑞信等四家基金公司旗下11只基金以58元的价格共计吃下了620万股冠农股份的定向增发股份,目前浮亏额度近2亿元。
依据天相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9月8日,2007年至今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共有236家,其中最新收盘价低于增发价格的公司有169家,占增发公司总数的71.61%。包括公开增发的53家公司,定向增发的116家公司。
自2008年4月17日至8月29日,共有29家公司的定向增发股份上市,考虑除权除息因素,其中上市首日跌破增发价的个股有12家,占比41.38%,而其余17家上市时仍有一定盈利空间。一位曾参与过增发的基金人士分析:"如果这17家放到今天仍没有抛,那些机构几乎也没有多少盈利了,有些甚至还会亏损。而2007年9月后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浮亏的情况只会更严重。"
而从相较定向增发价格,其股价已经腰斩的14家上市公司来看,行业集中度很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枝独秀"占据四席,共有7家基金公司的12只基金参与其中,浮亏数目达到8.3276亿元;此外,有色金属行业、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汽车及配件行业各占两席,而航运和园区土地开发各有一家上市公司上榜。
扎堆难避熊市风险
对于在定向增发上遭遇的尴尬,大部分基金公司表示:目前的浮亏仅是账面浮亏,投资原本就有一定的风险,浮亏属正常范畴,市场不应过度反应;在今年股指一路下滑的背景中,上市公司跌破增发价已不新鲜,市场进入熊市的超预期下跌正是造成目前浮亏的主因。基金真的如此无辜吗?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市场环境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绝不可以一言以蔽之。毋庸讳言的是首先是上市公司的高价增发放大了定向增发的风险性;其次,基金公司对于定增腰斩的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扎堆现象,而这无疑是基金用牛市思维应对熊市环境出现的恶果;在这些背景下,除了大笔资金的砸入,基金公司的研究平台优势以及宣称的谨慎操作策略没有任何表现。
据WIND资讯统计,2008年9月至12月底,定向增发机构配售部分解禁股数近63.2亿股,以9月5日收盘价计算的解禁市值约为770亿元。其中,12月压力最大,单月解禁股数占到后四月总数的48.5%,单月解禁市值占到后四月总额的57.5%。
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热却仍在"退烧"与"看重其中隐藏的长期产业机会"之间寻求平衡。从今年6月10日股市跳空低开之后到8月25日,共有18家上市公司向机构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股东定向增发,其中营口港(600317)、宏润建设(002062)、苏宁环球(000718)等10家公司的股价已经跌破其定向增发价格。
据统计,上半年发布增发计划的近180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9家放弃了增发方案,已调整增发方案的公司有23家,这23家之中选择下调价格的有19家,其余4家调低了增发总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