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及市场的发展回顾

2008年09月27日 15: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自从2001年11月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上已相当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之中。但回顾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过程,却是一段短暂而且充满曲折坎坷的道路。在我国曾经出现的金融衍生工有外汇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等[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2006。],其中有部分品种早已被强令关闭。可是,随着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那些适应现在市场的衍生产品必会重返我国金融交易市场,并且新的产品会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而被更多的开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外汇期货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持充分接受和适当放开的态度,自1984年起,国内企业、机构就可以通过经纪公司在境外进行外汇期货交易。为满足国内银行、企业套期保值和调剂外汇头寸的需要,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汇期货市场,境内外汇期货交易也得以开展。此后不久,深圳外汇经纪中心也被批准办理外汇期货业务。但后来境内外的外汇期货都出现了问题,使得国家加大了整顿外汇市场的力度,1993年到1995年间多次下令关闭非法外汇期货经纪公司,国内的外汇期货市场也在1996年被关闭。

    (二)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是一种利率期货,也是我国曾经发展规模最大的金融期货。其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张国债期货合同;1993年,国债期货交易的范围有较大的扩展,市场向个人和更多的券商开放,北京商品交易所也开展了国债期货交易。但由于时机不成熟,继上交所1994年9月出现“314合约违规风波”后,1995年2月又出现了“327合约违规风波”,最终在1995年5月国债期货交易被彻底关闭。

    (三)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伴随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本质上有点类似于股票期权(即经营者股票期权),它是股份公司发行债券或优先股时,规定其具有转换特性,持有者在债券有效期内可以选择按规定获得应有的债券利息,或者按规定将之转换成发行机构的普通股票。自1993年首次在我国出现以来通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可转换债券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的意义已得到各方认同,并将继续不断完善发展。

    (四)认股权证

    认股权证是一种以约定的价格和时间(或在权证协议里列明的一系列期间内分别以相应价格)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的期权。在1992年到1996年期间,我国先后推出了多只权证,如沪市的大飞乐配股权证、宝安93、福州东百等认股权证;深市的桂柳工、厦海发、闽闽东、湘中意等认股权证。但由于被大肆炒作,其价格暴涨暴跌出现严重的投机现象,国家监管局最终于1996年6月底终止了认股权证的交易。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认股权证的发行又被提上了日程。因为其具有期权看涨或看跌的特性,认股权证已经成为了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增加了为非流通股东对价支付的灵活性。至2006年9月为止在沪深上市的认股权证已经有27只(10只认购权证,17只认沽权证)[徐强、彭利杰,“国内认股权证的发展及其价值分析”,《商业时代》,2007.9。]。

    (五)股票指数期货

    1993年3月,股票指数期货出现在我国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期货标的为深圳综合指数和深圳A股指数,并按国际惯例建立了保证金等各项制度。但由于当时股票市场规模过小,随后不久即发生了深圳平安保险公司福田证券部大户联手操作,打压股指的投机行为,给深圳股市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最后于同年9月底全部平仓,被停止了交易。但是,14年后的今天,随着今年4月15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从首次出现又被迫关闭以来也酝酿了14年的股指期货的“回归”,无疑成为了国内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说,当初的败北是因为当时股票市场不成熟的背景条件所造成的话,那么在我国股市经历了风风雨雨17年后各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的今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不仅能从技术上为投资者提供回避风险的手段,而且还会使机构之间的博弈策略变得更有效率,带动市场衍生品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有很大帮助。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