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金融巨头的倒下或者摔倒,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正在送别“最坏的时期”。而一些侥幸逃过此劫的国内金融机构,则开始按捺不住地“蠢蠢欲动”。
而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日前说,美国经济在一年的衰退中已经丧失了2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经济最糟时期尚未到来。他说“解决这场危机没有捷径,因为它的形成用了许多年;在经济好转之前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针对此情此景下意欲“出国抄底”的行为,日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表示,貌似“最低折扣”的国外金融资产,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陷阱”,国内机构应该特别谨慎,不要因“抄底”心态而忽略风险。
蠢蠢欲动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和总裁万峰近期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公司将启动海外投资的打算。
上周以来,中国人寿欲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亚洲资产的传闻成为市场焦点。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在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寿正考虑海外收购,希望利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在外国市场取得立足点。尽管金融市场危机尚未结束,但他认为,启动海外投资的时刻正很快到来。
而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近日也表示,“金融海啸百年不遇,机遇同样百年不遇”,相信不会用多长时间,中国人寿就会公布选定的项目。他还表示,中国人寿自上市以来就在积极审慎地进行海外投资。
记者昨日就此联系该公司董事办予以求证。一位人士对记者明确表示,“没有听说公司有进行海外并购的消息”。
而据最新消息称,中国人寿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主管资产管理业务的副总裁缪建民日前刚刚表示,其并不知晓任何有关该公司收购AIG部分资产的计划。而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也称,未听闻中国保险公司有收购AIG股份的计划,他同时认为中国保险公司收购AIG股份的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中国人寿的海外并购“冲动”并非毫无道理。侥幸逃过此次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中国人寿,所受到的直接冲击,比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也要小得多。因此,手握重金的中国人寿,在百年一遇的机遇面前萌生海外扩张冲动,自然可以理解。
中国人寿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流高达305亿元。中国人寿总裁万峰也介绍说,截至9月份,中国人寿未经审计的利润达到131亿元,超过同期寿险业全行业的利润126亿元。他还透露,中国人寿尚未将浮盈全部抛掉,在利润储备上还有一定空间。
前车之鉴
对于中国人寿董事办人士的否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表明中国人寿海外投资相关计划尚未到达董事会议程的层面。而对于其母公司权威人士以及监管层的相关表态,该人士则认为,这是有关方面态度谨慎的表现。
事实上,近年来刚刚尝试“走出去”的国内机构,在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冲击下,其雄心勃勃的海外投资,最后纷纷成为折戟败笔。“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侥幸得以保存实力、意欲“后发制人”的中国人寿,不可不借鉴国内机构此前太多的失败和教训。
分析人士称,自去年年中到今年年初以来,美欧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纷纷爆出巨亏,此间国内机构则出现集体“抄底”冲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以中投公司和中国平安的几笔投资计,国内机构的资本浮亏已超过600亿元。
2007年5月,中投公司以3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黑石集团10%不带投票权的股份,浮亏20亿美元;此后今年1月,中投公司再度大举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不超过9.9%的可转换股权单位,目前浮亏近40亿美元。中国平安2007年11月投资富通238.74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浮亏188亿人民币。
上述分析人士对此认为,国内机构过于乐观且盲目冲动的教训应该吸取。国内金融机构应该对海外投资环境有清晰和专业的分析判断,而不能受舆论环境的鼓吹影响。
安全至上
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正在计划出售它的非核心业务,包括旗下的私人银行和全资亚太区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部分股权。在为避免破产而接受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提供的1520亿美元紧急贷款援助之后,AIG启动了资产剥离计划以偿还政府债务。
友帮中国公司有关人士表示,集团对整个友邦会寻求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最高不会出售49%的股份,公司一定还是要控股的。
这一消息出来之后,有不少中国企业的身影快速浮现,中投公司、中国人寿、工商银行等豪门都在其中。特别是工商银行董秘谷澍最近明确表示,工行正在关注AIG的资产出售计划,不排除收购这些资产的可能性。
而按照AIG管理层的说法,目前已有30多家公司对AIA亚洲资产表示出了兴趣和意向。这似乎又引发了国内机构的新一轮“抢购”冲动。此前更多关注于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风格稳健的国内最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即是其代表之一。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对中国人寿海外收购持谨慎态度。”他表示,中国人寿目前只需要做好国内业务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海外收购。尽管通过并购可以有效整合相关资产,发挥资产的协同效应,但是他并不觉得中国人寿此时收购会给其带来积极的效果。他认为,至今海外并购并没有成功的经验,现在并购还会增加其经营成本,因此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申银万国分析师余斌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国际经济危机造成了国际金融机构市值普遍下跌,的确足够“诱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寿海外并购冲动的一个诱因。而其在投资控制上一直都做的很好,这种自信也是其意欲“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宏源证券一位分析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中国人寿应充分重视中国平安等的“前车之鉴”,考虑到并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阻碍,比如部分反华议员阻扰的政治风险、国外对外资并购一定限制的法律风险、并购成功后是否经营得当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等。
他还认为,过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外并购的队伍中来,往往会形成盲目跟风潮。他提出,中国企业需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谨慎考虑并购是否可行。
首先,并购前应对收购标的物进行净值调查,以免得到一个负债超过资产的“烂摊子”。其次,需事先做好对标的物的风险调查,具体包括公司人才储备情况、管理经验、技术等相关风险因素等,但这项工作往往难度比较大。
相关新闻
吴定富:保险资金"出海"应持非常审慎态度
中资出海避免抄底心态 警惕抄底者沦为"垫背者"
投资富通浮亏90% 中国平安管理层水准遭质疑
经济学家吴敬琏:我们怎样应对金融海啸
六成国际买家:不会明显缩减在华采购项目
德勤专家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尚无"出海"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