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银,现年44岁,中国共产党党员,什邡市支公司营销员。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他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灾之后,需要献出我们的真情
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冯子银对家人稍作安顿,便立即冲出家门,冒着大雨到镇上的客户、乡邻与亲友处巡视探望。直到很晚,冯子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又得知有一批灾民来到镇上等待安置。当时,冯子银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大的雨,灾民怎么办?”他立即跑到镇上自己妻子经营的店铺里,带上两把大遮阳伞和一些蓬布,匆匆往街道办跑去。
当天晚上,他再也没有闲下来。第一批到达的灾民很多,冯子银先把两户带着老人或者孩子的灾民家庭请到自己家里住,再立即返回安置点帮助灾民,四处搜集物资搭建临时帐篷,然后又骑着摩托寻找场地设立新的安置点。忙碌到13日上午7时左右,冯子银回到家里打电话给公司领导,询问抗震救灾工作安排,得知公司已经组织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冯子银立即要求加入并与伙伴们一起,冒着大雨奔赴一线。
13日晚,他的家里挤进了4个家庭11口人,冯子银把他们安置在房间里,而自己则与妻子轮流值夜,一遇余震就叫醒大家躲避。
14日夜半,住在家里的两个双胞胎,由于连日惊吓、淋雨,突然高烧到39.5摄氏度。冯子银闻讯赶来,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对孩子的家长说,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孩子家长为难地告诉他,避难时非常仓促,身上的钱可能不够。“到医院再说,我身上带着钱。”冯子银一刻也没有犹豫,立即推出摩托车,把孩子和家长送到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前后奔忙,办理各种手续。诊治结果,两个孩子都是肺炎,经救治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随着交通、通讯的恢复,部分灾民与亲戚朋友联系上以后,离开了这个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家”,冯子银又把受灾伙伴接到了家里,冯关芬及女儿就在其中。
“到现在为止,我还叫不出曾经住在家里的人的名字,包括那对双胞胎,只知道他们是从八角镇过来的,”冯子银很不好意思地说,“累吗?有点儿,可是能帮助到别人,我的心里真的很满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必须伸出自己的手;作为一个党员,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工作就是责任
13日一早,到达了重灾区洛水镇,冯子银与同事们立即投入到当地政府组织的救灾工作中去。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靠双手在摇摇欲坠的废墟中清运砖头瓦砾,浑身被雨浇透;他们帮着搬运伤者和遇难者,抬着担架在坎坷不平的路上奔忙;他们协助政府安抚、转移受灾群众,对死难者一一进行登记。现场哪缺人手,哪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当天,他们与当地政府和救灾部队一起,共转移群众、伤员数百人,安置、登记遇难者110余人。
“当时感觉不到累,身边的党政干部、战士以及当地群众都一样,只想着拼命地做事,没有别的念头,”冯子银说,“回过头想想,这不只是我们的工作责任,也是做人的基本责任,更是一个党员履行入党誓言所必须做的。”
14日至19日,他们每天早晨8时从公司出发到一线灾区,深入每一个村组,逐户调查了解客户与群众的灾损情况,协助政府进行统计等工作,对伤员进行简单救治,通报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以及什邡市政府疏散安置灾民的具体举措,带领群众向安置点转移。他们的身边总是带着饮用水、食品以及应急药品,随时给灾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天都要忙碌到晚上7时才能回到家。
党性闪耀着光辉
5月20日,冯子银受公司安排,到什邡市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工作。这个灾民点安置受灾群众近600人,中国人寿什邡市支公司负责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600人的一日三餐、救灾物资的分发,以及联系医疗卫生等工作任务十分繁杂。冯子银没有任何推让,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虽然要做的只是提供相应的服务,但实际上,各种细小的事件,在这个特殊时刻都成为大事,所有的工作人员从早到晚无法休息。
部分群众因地震而家毁人亡,情绪波动较大。冯子银总是带着深厚的感情,耐心地安慰、劝解。“可是只靠我们工作人员,很难一一安慰劝解所有的受灾群众,而且安置点可能还会运转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得有一个更妥善的办法,”冯子银说,“我把情况向公司里面作了反映,刘来理副经理,还有党史办、保密局的同事一商量,在这种时候,党员必须站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立即把受灾群众中的党员召集在一起,成立了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冯子银的衣袖上戴着一个红袖套,上面印着“共产党员服务队”几个鲜明的大字。“我们和支部中的受灾党员一起,带着这个袖套在安置点里忙乎,工作效果非常好,带动了一大批人行动起来,解决共同的困难,群众反映非常好。”冯子银向我们介绍,“关键时刻,必须有一个核心,而这个核心,就是我们的党;每个党员都必须牢牢坚守住自己的党性,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伸出自己援助的手,"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共同面对所有的困难。这次抗震救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