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以为买的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呢!结果拿到手的却是一张保险单。"做电脑生意的黄先生对于自己购买的一款分红保险至今耿耿于怀。其实,这种现象在如今的银行产品销售过程中并非少见。为此,中国保监会日前就投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提示进行了紧急公告: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但本质上均属于保险产品,因此不宜将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收益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要把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或者基金。
现状:夸大收益现象严重
据了解,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营销员或者抬高分红额度,或者跳过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的各项费用,呈现给消费者不实收益额度。这是储蓄和投资型产品销售中最常见的误导现象。在两全险和分红险销售中,很多营销员强调红利和生存金复利累积到多少年后会将有的高回报率。事实上,有一个重要前提:所有资金都放在公司长期不领取,一旦领取就达不到其所说的回报率。同时只强调百分之几百的收益,却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实际利率变化和通货膨胀等因素。
对此,中山大学金融学教授黄伟指出,购买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口说无凭,宣传手册非合同的概念。遇到各项利益的解释说明,最好能让营销员写书面资料并就自己所说内容签名确认。对于营销员销售中出示的宣传材料和计划书,消费者也一定要营销员给予明确结论:是公司制作,而非营销员自制。
担忧:退保风险不小
今年1-3月,全国寿险业务同比增长62.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保费收入达到2130.6亿元。其中,眼下保险市场的"明星"投连险功不可没,全国首季进账保费225亿元,同比大增6倍,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担忧,投连险等保险理财产品火爆难脱"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保险理财型产品行情看涨推动保费异常增长,推高保险公司"超常规"扩张规模欲望;另一方面通过中介渠道卖出去的大多数保险理财产品逐利诱惑明显,其应有的"保障功能"日益淡化或边缘化,且除了规模效应外对保险公司实际利润贡献度也很有限,一旦因市场波动因素遭遇退保等风险,对保险企业及整个保险行业信誉的冲击不可低估。
误区1
分红险等于银行存款
提醒:分红保险产品具有确定的利益保证和获取红利的机会,分红水平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可分配的红利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比率,分红水平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消费者不要将分红保险产品与其他保险产品或金融产品(如国债、基金、银行存款等)作片面比较。
误区2
购买投连险收益有保证
提醒: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其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投保人承担全部投资风险。另外,投资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并不是全部进入投资账户用于投资,而是要扣除初始费用或在进入投资账户时收取买入卖出差价。而进入投资账户后也可能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保险公司在提供账户转换、部分领取等服务时也可能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退保费用。
此外,保监会规定,投资类保险的销售需要对原始费用和收益不确定进行告知,并要求公司100%电话回访。消费者可把握这一回访机会,将营销员所说利益向公司的客服人员求证。
误区3
万能险结算利率是去年收益利率
提醒:万能保险产品结算利率设有保证利率,超过保证利率的部分是不确定的。保险公司每月公布的结算利率是年化收益率,只能代表当月的投资情况,不能理解为对全年的预期。同时,消费者缴纳的保费并不是全部进入投资账户,而是要扣除风险保费和经营管理费用。消费者应详细了解各项费用扣除情况。结算利率仅针对投资账户中的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