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经慎重研究后认为,鉴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较为波动,再融资申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本公司在现阶段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5月9日,中国平安在公告中表示。当天公司股价以高开近5%开盘,不过在短暂冲高后随即回落。
“这意味着半年之内市场将不再受平安再融资事件的困扰,总算是暂时了却一桩心事。”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不过上证所TOPVIEW系统显示,早在此前的一个多月里,基金、QFII、券商等机构已大举介入中国平安。
再融资困扰
平安的再融资问题已经不仅仅与公司自身有关,而是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5月6日,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中国平安未具名关键股东的话称,由于市场条件好转,中国平安可能请求监管机构批准其融资计划。
5月7日,内地多家媒体跟进转载了这一报道。当天平安大跌8.07%,带动了权重蓝筹股集体调整,受此影响上证指数下跌了4.13%。市场上对平安再融资计划的指责声不绝于耳。
分析人士甚至表示,平安庞大的再融资方案无疑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排除某些利益集团利用这一方案恶意制造恐慌心理,打压股市,以制造其抄底机会的可能性。
5月8日,平安发言人迅速澄清说:“关于再融资计划,我们目前没有上报,也没有具体的再融资时间表。”该人士同时指出,中国平安不应成为大盘跳水的“替罪羊”。
平安董秘办金绍梁甚至愤怒地向媒体表示:“再融资传闻完全是胡说八道,到目前为止,公司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时间表。股指刚刚从底部起来,平安不会故意和市场投资者过不去。现在不可能马上搞再融资,否则既难以融到资,也会使平安名声大损。”
5月9日,平安发布公告明确表态——“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增发A股申请”,发行分离债将择机而行。
“现在连基金经理都要讲政治了,平安当然也要讲政治。”对此结果,市场人士如是总结。
融资路线图
尽管暂不公开增发A股,但中国平安同时表示:“本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
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平安分离交易可转债先行的方式的可能性更大。按最初的再融资方案,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定价为每张100元,而按目前市场状况,定价水平也不排除有降低的可能。
此外,虽然中国平安一直表示目前暂无H股增发的计划,不过,在暂不公开增发A股的公告发布之后,不排除其增发两成H股的可能性。
东方证券王小罡就认为:“如果平安执意于大规模海外投资,那么确有融资需求,而A股市场已经承受了较大规模的解禁压力,因此转而增发H股就有较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公司A股和H股股价已经接轨,且公司董事会已经获得增发H股的一般性授权,因此H股增发也有较高的可行性。所以我们判断H股增发的概率可能有七成。”
5月13日,中国平安将在其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关于授予董事会一般授权,以配发、发行及处理不超过公司已发行H股20%的新增H股的议案》。一旦股东大会上通过上述议案,20%的一般配售权极可能是通过向香港富豪进行私人配售的形式闪电完成。
而来自香港投行的消息称,目前平安已在香港找到愿意支持海外并购的私人买家,愿意认购平安股份。
机构大举介入
2007年,中国平安曾经一度是基金的宠儿,但到今年一季度却成为基金争相抛售的对象。中国平安一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基金持有中国平安A股流通股数量为1.81亿股,仅占流通股总数的4.61%;而在2007年年底,基金持有中国平安占比59.32%。
“基金上个季度抛弃的,这个季度完全有可能重新捡回来,一季度离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事情正在起变化。”深圳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按TOPVIEW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一个月中,QFII机构云集的3家营业部均出现大手笔买入迹象。其中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累计买入184771.63万元,位列所有交易席位之首,此外,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与高华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的累计买入额也分别达到了88265.80万元和12501.96万元。而在券商自营方面,中信证券买入额高达144978.80万元,国泰君安、东方证券与海通证券的买入额也分别达到22035.58万元、11939.67万元和9366.35万元。4月份最后5个交易日的数据也显示,基金对于平安是净买入。
“我们已经出货了。”3月底曾全仓杀入平安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得意地告诉记者,“一个月收益超过40%。”“他们只占很小的份额,主要的做空动力来自小非云集的平安证券深圳八卦三路营业部,而基金、QFII、券商都在持续买入。”上海某基金经理表示。 |